第57章枭雄曹cao (第2/2页)
为过,回城之后便立即派遣游骑严密监视曹军动向。 可就如曹cao所言,其似乎完全不惧当下危局,欲必破孙策于淮南。 其虽处被合围之势,但一直有条不紊的集合部队,屯兵于淮河之畔,沿线设垒,布营十余里,令士卒架船设网,以为捕鱼。 一连数日,曹军皆是如此,好像全然没有粮草即将断绝的危机感。 到了十月中旬,曹军依然稳固,孙策就不得不惊奇了,对他最倚重的谋士贾诩问道:“曹cao在作何谋画?怎么会毫无败乱之像?其营中纵有粮草,从公瑾断其粮道至今十余日,亦应该已经补给断绝,怎么会处变不惊,云淡风轻?” 想了想,孙策蓦然想到一种可能,问道:“曹军不会又在吃人吧?” 曹cao、刘备这两位枭雄在这方面都有过往经历,在粮草断绝的情况下,营中吏士大小相啖。 不过这种事非到万不得已,没有诸侯愿意去做。 士兵也是人,吃人rou这种事情会极大的打击他们的士气和军心。 没有人疏导,很多士卒直接心理就崩溃了。 所以才会有粮草断绝的情况下,一战被敌军所破的常态。 他曹cao若是指望吃人就能打赢淮南之战,可是太异想天开了。 以曹cao之雄略,绝不至于作此不智之举。 况且他曹cao大军屯聚于淮南,难道就不惧北方袁绍出河南而犄其后,雷震虎步,所向必破? 要知道,江东北伐,治所离前线远在千里。但袁绍要是南征的话,治所邺城离前线就只区区百余里。比曹cao的治所许县可是近太多了。 所以袁绍要是南征,规模和威胁性都在江东北伐之上。 而贾诩闻孙策之言,亦是微微摇头,说道:“曹cao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若无可胜之念,则无必守之心。我以为其既然敢坚守,则必然有能解粮道危困之法。” 孙策眉头一拧,说道:“若是如卿所言,只有一种可能,公瑾之处有变!” 很显然贾诩已经猜到了这种情况,只是以他性格,仅以自保,若非孙策主动问策,他几乎绝不多言。
更何况这还关乎孙策的至交好友周瑜,若直言其可能有失,不合其份。 但孙策的疑虑还未来得及细思,次日将军府从事是仪便急促的找到孙策,禀报道:“将军,袁绍处交战不利,已被将军程昱所拒,兵锋止于黄河沿线。” 袁绍这个盟友终于是动了啊! 孙策立即关切的问道:“河北是何形势?” 是仪说道:“据从河北返回的商旅探子所言,既逢曹cao南侵,冀州别驾从事田丰乃说袁绍曰,与公争天下者,曹cao也。cao今侵入淮南,兵连未可卒解,今举军而袭其后,可一往而定。兵以几动,斯其时也。” “袁绍以幼子染疾而辞之不纳。田丰以杖击地,怒曰,夫逢千古难遇之机,而以婴儿病失其会,岂不惜哉!” “袁绍虽闻而怒之,亦终纳其言,以奋威将军沮授督淳于琼、韩猛等十余部进攻黄河沿线曹cao营垒。然曹军大将程昱忠壮,勇过贲育,力拒之,袁军屡战不克,值河北天寒地冻,遂被迫撤军。” 闻言,孙策倒没有多少怨愤,其实他倒是有些理解袁绍为什么会辞田丰之谏。 其力战而平河北,不因此势以图中原,而托子疾,仅以沮授督军南下,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恐怕亦有其考虑。 毕竟河北大战持续,师出历年,百姓疲敝,仓库无积。所以此前袁绍就定下了务农逸人,积谷练兵的策略。 此时整个河北也是并无南侵准备,冒然之间南侵,恐怕既显仓促,又难以安人心。 弃庙胜之算,而决之一战,此智者所不为也。 只能说,荀、郭嘉对袁绍的那个好谋无断的评价还是很准确的。 袁绍这些谋士的谏言,他可能的确是无法判断谁的是谋国之长计。 所以他就每个人都听一点,但又不肯全听。 沮授让他休养生息,他就去休养,但又同时整顿大军,消耗靡重。 田丰让他趁势而攻,他又在想休养生息的事情,也只听了田丰的一部份谏言,没有亲自集结大军,而是只派了沮授督师万余南下。 可与曹cao这种枭雄相争,不动用全力,如何能胜? 孙策立即断言道:“若河北退兵,中原之军必定南下,恐公瑾被迫而临强敌矣!” 从河北传来的消息肯定有滞后性,毕竟信使无法直接穿越中原,要浮海远渡,绕行一圈才能把消息传递到淮南。 而这个时间内,说不定曹军已经集结了大军前来支援淮南。 曹军此次南下可绝对没有动用全部主力,其一直留有余力,以防袁绍。 今袁绍退兵,周瑜在淮北的万余人就要面临曹军援军的攻击了。 果然,很快周瑜的信使也抵达孙策营中,汇禀了淮河北岸形势,曹军正在不断向曹仁营中增兵。周瑜能对曹军粮道的威胁性大减。 孙策随即非常凝重,那要击破曹cao的时间又要推后了。 他认真的思考,要不要给周瑜增兵,等候周瑜击破曹仁。甚至要不要动员江东三军,大举向淮南沿线增兵。 可还没等他下定决断,负责探查敌情的诸葛亮急促的进入孙策帐中,禀报道:“将军,情况有变,曹军似乎已经空营而去!” 孙策瞬间惊诧不已,曹cao不是要大举增兵吗?他立即问道:“曹军一直有决战之念,怎么忽然撤军了?” 诸葛亮说道:“曹军一直不徐不缓,似乎完全不惮补给断绝,做出欲长驻淮河之畔,与我等决战淮南之势。更架船张网,宣称捕鱼。实则一直在等淮河结冰,令船只士卒探冰层厚度。如今十月下旬,冰层厚意,乃全军连夜而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