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_第60章约期而击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60章约期而击 (第2/2页)

   长平之战后,赵国虽有大量的军队被坑杀,但赵国依旧存续了四十多年,而且还在信陵君魏无忌的联合下,与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是时威振天下。

    官渡之战后,虽然袁绍有八万精兵被曹cao所坑杀。但此时双方攻守形势还是没有多少改变,曹军依旧龟缩在河南。袁绍亦固守在河北。

    于是仓亭之战爆发,曹军越过黄河,进攻仓亭津。

    虽然又一次击败了袁绍,可是完全无法改变形势。曹军撤退,袁绍便收集星散士卒,攻各叛离郡县,很快河北又安定下来。

    两雄相持的局势,一直没有根本性转变。甚至给袁绍以时间,休养生息,未必不能再大败曹cao一场。连刘备在曹cao手下屡战屡败,还能在汉中之战大胜曹cao一回。

    是袁绍身死之后,袁家进入了分裂状态,才使得曹cao有机可趁。

    不过即便面对袁谭、袁尚的自相残杀,曹cao也是花了七年的时间才平定了河北。然后曹cao的生命也基本上进入了倒计时。

    因而孙策格外的从容,年轻就是他最大的资本。

    可以说,当今天下,他势业已成,最不济也可以开创南朝,在南方登基称帝。

    身体是革命的最大本钱,果然是至理名言啊。

    孙策熬也熬死曹cao了。

    在这种谋划下,年终之际,孙策正式派遣使节诸葛瑾从建康出发,取道徐州、青州然后北上联络袁绍。

    曹军大将臧霸虽然攻入了青州,但他只有万余人,完全掌控不了那么庞大的北海、齐国、乐安三国,而且他还在挥师猛攻东莱郡,意图扫清身后的隐患。

    这么广阔的疆域,诸葛瑾就算携车队堂而皇之的行进,臧霸也未必能发现。

    他那区区万余人的部队集结在东部,西部基本上就是不设防的状态。所以徐州送来的军报也说的很清楚,臧霸率军破北海、齐国、乐安等地。破之一字,说明臧霸只是攻下了这里,完全无法稳固占领。

    而曹cao显然也无心占据这一带,臧霸破城之后,就分掠百姓,使这一带彻底荒废,无法供袁谭大军从此地发起反击,攻入兖州。

    选诸葛瑾为使节,则是因为建康城已经基本上结构已定,后续的建设百姓可以自发完成,而且建康令邵卓也是一介能臣,在发展工商业方面颇具奇才,足以担负起建康的建城重任。

    转过年,邵卓担任建康令也是第三年了。

    如今建康城中的民户、匠人、官吏、军兵和行商等相加已经有近二十万人。

    规模已经近乎当世之最。

    之所以有这么多人口,除了一万驻军之外,最多的就是工匠和商人了。

    孙策欲将建康发展成不弱于锦官城成都的纺织中心,欲将澄锦打造成与蜀锦相当的名锦之一,建康城中仅纺织匠人就有五万余人。

    如果算上吴县的织造署,江东的织锦女工人口尤在成都之上。

    整个江东从事纺织的公私织女,规模可能有二十万、甚至三十万人。

    而为了供给这昌盛的纺织业,江东的桑田也是星罗棋布。

    尤其在建康一带,这里地势没有吴县那么平坦,正适合种桑,桑田遍布,有数十万亩。

    而城中有这么多达官显贵、能工巧匠,自然导致商业繁华,常驻城中的商贾、僮客等人数过万。

    每日抵达建康的漕船、货船及商队常以数百计。文人曾盛赞曰:建康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路,商贩贸易车马填塞。

    文人墨客常有夸张,万余艘是夸张修辞,但以孙策在昭明宫所见,江面上的确是常白帆千余,百舸争流。

    如此盛景,每日都能引得文人墨客前来观赏,于是就有大族在岸边修建了亭台楼阁。

    在岸边风景胜地,楼台极多,比如有鼓楼、胜棋楼和凤凰台等,就差没建个铜雀台了!

    而之所以有这么多楼台,也跟建康这里士人众多相关。

    由于不立田制,江东的大族普遍比较富庶,修建一座楼台对他们而言不过是九牛一毛。

    建康又是江南的治所,大量的世家大族都搬迁到了建康城中。

    比如吴郡的顾氏,顾雍就做主将族人都接到了建康城中,只留田产和祖宅在吴郡。

    顾雍之所以如此,正是为了家族的长久大计,建康这里拥有当今天下最昌盛的教育环境。

    不仅仅有官府在建康城中建设了十余所学校,还有大量的大儒、学士定居于此,收录弟子,教书育人。

    由于董卓乱政,雒阳太学被焚毁,所以汉末的学术中心有一次大规模的向南转移,从雒阳转移到了襄阳。

    在刘表的治理下,起初荆州人情好扰,万里肃清,大小咸悦而服之。关西、兖、豫学士归者盖有千数,表安尉赈赡,皆得资全。遂起立学校,博求儒术,綦母、宋忠等撰立《五经》章句,谓之《后定》。爱民养士,从容自保。

    待孙策击破刘表,便迁荆州典籍往江东,又令名士陈纪在建康亲设学宫,立碑校五书文字等,遂使天下之文士咸集于建康。

    比如极其著名的文士王粲、还有拜大儒宋忠为师的潘以及潘的表亲、蜀汉四相之一的蒋琬等人,都在建康学游学。

    这些人在建康习文尚武,准备出仕,自然使得江东人才济济!

    随随便便拿出一人来,就可能是宰相之才,大将之资。

    到了如今,中原之地的士人再无法鄙夷江东为荒蛮之地。相反许多中原士人要携书到建康游学,到学宫石碑前比较文字,向大儒请教如何释义。

    甚至天子亦曾经遣使到江东,请求江东供奉校正过的五经典籍,请江东派博士入宫中任职。

    如今江东进入休养生息,建康城中愈发繁华,一片欣欣向荣之态。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