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来自三娃的折磨 (第3/3页)
。
他不是没考虑私造一部分到黑市流通,毕竟发条技术他已经拿到,制造多少都没问题,只是太冒险,济州市场并不大,主要是京师,由京师发散全国乃至国外,在京师搞这些小动作瞒不住大房。 而河口大部分投资都是他在扛,并动用了不少庄里的钱。 眼下廉租房看似一本万利,但其实有个隐患! 大管事不懂经济,但他清楚河口要运转,光靠目前的产业是撑不住的,很多东西别人也能造,做工如何且不说,只要便宜就有市场,买了便宜的人还会来卖河口的昂贵商品吗,这还没算上运费。 他所能指望的其实不在作坊,而是琉璃! 这东西才是别人没法仿制的。 可这么久下来,这琉璃厂榆哥却迟迟不动工,说是派人找石英矿。 原材料供应不上,大管事也没辙。 他不参与琉璃厂的投资,但他可以像钟表一样,榆哥把琉璃制品低价给他,他高价转售。 莫杵榆不是没搞定石英矿,这玩意三月份时就让卧底老魏搞定了。 现在老魏手底下有两百号人马,但不能放他们到河口开厂,这么搞就是山寨的产业了! 挖矿不一样,老魏利用权力私下干,手下们也不知道这些白石粉能干啥,老大说能卖钱,一个个的都把嘴闭得老紧了,下山挖坑时,都说打家劫舍去,其余头领也不疑有他。 管你去多远,越远越好,说明没吃窝边草。 不是他们讲啥道义,这窝边草可是储备粮啊! 资金方面,莫杵榆把大管事给的银票大半给了老魏,目前的石英砂已经装了几百麻袋,就等运来河口了。 莫杵榆迟迟不办厂,也不是怕技术泄露,这东西显露也没事,市场占有率没人能抢过他们。 实在是设备目前还没搞定。 有搞定了设备才能实现量产嘛。 他不会弄个玻璃杯,小镜子,就卖天价。 这么搞,利润比钟表更恐怖,孙家再牛也扛不住! 而若便宜了,就能吸引大批的商人来到河口抢购玻璃制品,从而带动经济。 暴利单品对河口有害无利,只有廉价爆款的单品才能拉动整个河口的GDP,顺便吸引更多的能工巧匠。 因为什么时候开,还得看三娃设计的设备啥时候完成。 钢材已经有了,虽然产量还很低,但满足河口需求是足够的,只是制作成设备还是个难题。 莫杵榆和林记者下意识都觉得简单。 莫杵榆是看过人家吹玻璃,林记者是看过穿越小说,里面的主角是随便找几个匠人就鼓捣出来了。 三娃只是反问他们:“你们怎么办把玻璃做得平整?” 林记者瞬间无语。 找块平地,把烧熔的液态玻璃倒上去,让它自然流淌平整冷却? 这毫无疑问是异想天开。 说做别的制品也不是不行,三娃就干出来了,但那是实验用的,时间上是无法满足量产的。 莫杵榆就问:“做杯子行不行,这玩意方磨具里吹就好了。” 三娃更没好气道:“一米多长的无缝钢管你有吗?” 莫杵榆就无语了。 磨具好做,黏土就可以,问题是怎么吹? 拿竹筒吹啊? “骂的,我看那小说是骗人的!”林记者郁闷的骂道。 莫杵榆想了想,道:“打一根不透风的钢管也不是不行,贵就贵点,王铁匠肯定能解决,回头找他打十根。” 这方面,三娃不在乎,他设计的是更麻烦的玻璃压延机! 这是一种通过滚筒转动,夹压液态玻璃的设备,只要滚筒做得好,压延出来的玻璃就会十分平整,当然还需要一个平整的冷却台,这个三娃的设计是用钢板,先捶打再打磨,找几个会制作铜镜的师傅来干。 两人这才了解到,没有压延机,直接将液态玻璃倒在平整盛器上是不行的,只能有一面光洁,另一面不说凹凸,也会有磨砂的胶质感。 这东西做成的镜子,多半会成哈哈镜。 另外压延机钢厂也需要,要打造平整的钢板没这玩意真不成。 而事到如今,几个钢制滚筒打磨了一个月还没完工,平整的钢板也是如此,钢厂雇佣了八个人磨镜师傅,手磨两块六平方钢板,一个月了,还没能让三娃满意。 钢厂人为此都快哭了! 他们哪是来炼钢的啊,分明是磨铁的啊! 每次大憨带三娃来,拉起水平线,钢厂人都要提心吊胆,就怕他摇头! 毕竟一个月来,大憨隔三差五就带三娃来查验,结果无一例外都是摇头。 不是东边打磨过了,就是西边高了。 明明就一张纸厚度的高低,rou眼根本看不出来,这都不合格! 莫杵榆去看了,那两块钢板都成镜子了,心下也觉得三娃哪是让人磨钢板,分明是磨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