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三十九章:载客飞机和航母 (第3/3页)
gc2' class='gcontent2'> 如果将来能等到速度更快更方便的第三代载客飞机,恐怕新西兰人十时前往澳大利亚将不再是梦。 而在这之前,因为跨越海洋的原因,两个地区之间的交流只能选择轮船或者飞艇。 但国际环球航行在新西兰并没有太多站点,导致悉尼前往惠灵顿大多都是澳大拉西亚自己的航线。 一来飞艇的航班更少,二来价格也会比环球航行贵一些。 而轮船来返两地之间,单趟至少需要两以上,甚至需要三到四的时间。 也让之前的澳大利亚地区和新西兰地区始终有一层隔阂感,两个地区之间的发展情况也有着较大差距。 当然,在第二代载客飞机经过有效的考验之前,阿瑟是绝对不会乘坐的。 这个时期至少也要在一年左右,一来让皇家飞机制造厂建造阿瑟和王室专属的专机,二来用大量的航班检验飞机的可靠性,确保王室成员乘坐飞机的安全性。 除了皇家飞机制造厂的载客飞机之外,悉尼皇家造船厂也有一个好消息。 距离阿瑟提出航空母舰的理论已经过去了六年的时间,悉尼皇家造船厂在经过多次实验和研究之后,也有了一定的成果。 实际上,虽然目前世界各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航母,但早在四年前,英国人就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舰载机飞校 1912年,英国人查尔斯—萨姆森做了一次非常伟大的尝试,他从锚泊的“非洲号“战列舰上驾驶肖特S.27双翼飞机起飞,“跑道“是一条临时铺设的甲板。 在4个月后,在英国韦茅斯举行的海军检阅式中,萨姆森再次驾驶双翼飞机,从航行中的“海伯尼亚“号战列舰的前甲板起飞,航速为15节。 这一成果令在场围观的所有军官震惊,也让世界各国开始重视起水上起飞平台,也就是航空母舰的研究。 悉尼皇家造船厂也从这一事例中找到了灵感,目前已经拿出了两种较为成熟的航母设计方案。 第一种航母的设计方案,就是参考了英国饶案例,将战列舰改造成航母,利用前甲板进行逆风向起飞。 这样设计的好处是保留了战列舰的战斗力,在所有飞机完全起飞之后,航母就能够立即成为战列舰投入战斗。 但坏消息就是,因为是由战列舰的主体改造的航母,一来甲板的长度不够,需要逆风向并且有足够的航速才能够让飞机起飞。 二来,过短的甲板也容纳不了多少的舰载机,而航母的战斗力全靠舰载机的数量和性能,这也注定了这样的航母战斗力并不高。 第三同样也是甲板的问题。因为甲板过短,飞机的降落也是一大难题。 英法对于这样的航母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但他们始终解决不了飞机起飞和降落的问题,过短的甲板会导致飞机在起飞降落时产生一定的故障几率,甚至飞机不受控制的滑入海里。 而第二种航母的设计方案,则完全抛弃了之前战列舰的设计。 第二种方案的航母主要由长甲板,装甲防护,防空武器,动力系统和载机区组成。 在体积更大的前提下,反而没有了战列舰的火力。这样的航母完全靠舰载机的战斗力,除了自身拥有的一定的防空火力之外,也没有任何对敌手段。 但好消息就是,这样设计的航母可以搭载更多的舰载机,且因为有够长的甲板,可以让飞机在任何情况下从容起飞。 甲板的后方,还设置的有拦截装置。确保飞机降落后进行一段距离的滑行,后被拦截装置拦截在甲板之上,不会掉入海郑 因为拥有独立的载机区,就是所谓的机库,这样设计的航母最多可以搭载超过20艘舰载机。以航母的角度来看,第二种设计的航母在战斗力方面要远超第一种。 两种航母的设计各有优缺点,第一种设计比较保守,在航母和战列舰方面取了平衡,航母至少也可以作为战列舰使用。 第二种设计方式就比较极端,完全是真正意义上的航母,战斗力就全靠那20架舰载机来决定。 悉尼皇家造船厂将这两种航母设计都提交到了阿瑟手中,阿瑟来确定澳大拉西亚航母的发展方向。 如果阿瑟不是穿越者,那么或许会选择第一种,毕竟就算航母没有作用,也可以作为一艘战列舰来使用。 但阿瑟明白,战列舰迟早会被航母代替。哪怕现在的战列舰火力和装甲防护再强大,他们的侦查范围和火力覆盖范围远远比不上航空母舰。 航母可以在数十公里之外,出动大量的舰载机直接消灭战列舰。 除非战列舰拥有十分优秀的防空能力,否则,面对这些空之上的威胁,战列舰还真的没有太好的办法。 没有经过太多的犹豫,阿瑟立即确定邻二种航母的设计方案,并且将这种航母的设计命名为巨人级航空母舰,并且交由悉尼皇家造船厂建造。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