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56章 CERN的捷报 (第2/3页)
蕴含引力子的预言是正确的。这要公布出去……” 杨选清话没说完,但都是聪明人。爱德华·威腾当然能明白话中的未尽之意。 无非是成果一旦被认可,乔泽在学界的地位又要提升一大截。 马上就是夏天了,华夏的招生工作也即将开始,这也意味着华清将更难招到优质的学生。 高校的确是个很特殊的存在。 学生跟教授们相互成就。 每个学子大概都期待能碰到一个好导师,但其实导师们何尝不希望能碰到一个天赋惊人的好学生? 即便不像乔泽那样,但起码要达标吧? 现代理科方向的内容,如果智力能力不达标的话,学到一定程度已经不是努力就能学会的。 这也是优秀的生源需要抢的原因。 并不是说高中阶段的基础有多重要,但如果高考能考高分,起码证明了智力水平已经能跟得上课程了。 至于那些特招的竞赛生,那又是另一个位面的存在了。 不过这种事情爱德华·威腾还真不好劝什么。 毕竟两个国家教育模式不同。在美国上名校推荐信可比所谓的高考分数重要的多。而且像普林斯顿这样的名校,是面向世界招生的。总不会缺少生源。 不过看着杨选清纠结的模样,爱德华·威腾还是决定说两句。 “其实我觉得你大可不必为这种事情纠结。如果乔泽执意留在西林工大的话,也许很快西林工大就不会只着眼于华夏了。起码我觉得乔泽肯定的眼界肯定不会如此窄。更何况你担心也没用,我觉得乔泽今年肯定会拿到诺贝尔奖。 除非瑞典皇家科学院已经不在乎诺贝尔奖的公信力。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西林工大将成为华夏本土第一个培养出诺贝尔奖的高校。所以不管是华清,还是燕北,起码在国际声望上,很快就没法跟西林工大竞争了。” 杨选清无奈的看着爱德华·威腾。 好吧,这些西方学术大佬是懂安慰人的。 这大概是告诉他华清跟燕北依然是同档次的高校,只不过两家学校未来都没法跟西林工大比而已。 不过往这个方向想想,心情还真是好了许多。 如果连爱德华·威腾这样的国际学术界大拿都持这种看法,那他的纠结的确毫无意义。 说起来他不过是个小教授而已,这大概应该是学校高层应该考虑的问题。 可惜了,杨选清属于标准的华清本土派,他从本科到研究生,再到博士都是在华清读的,这个时候自然觉得很憋屈。 “对了,既然你也觉得乔泽应该拿今年的诺贝尔奖,那么你会为他写一封推荐信吗?”杨选清好奇的问了句。 没错,诺贝尔奖候选人跟院士一样,是推荐制。 有资格推荐的机构跟个人会把自家认为应该拿当年诺贝尔奖的名单报送给瑞典皇家科学院,然后诺奖各个奖项的评审委员从这些名单的候选人中经过一轮轮的表决,淘汰,选出最终的获奖者。 所以想评诺贝尔奖首先得有大佬愿意推荐。 虽然爱德华·威腾没有拿过诺贝尔奖,但不管是他菲尔兹奖获得者的身份,又或者在物理学界的地位,以及就职单位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牌面,都让他有资格给瑞典皇家科学院写这封推荐信。 然而爱德华·威腾的回答让杨选清很意外:“不,我是不会写这封信的。今年我不会推荐任何人,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也一样。我们选择不做推荐。” “啊?” 看着爱德华·威腾严肃的表情,杨选清意识到他并没有听错,他们是真不打算推荐乔泽,不由下意识的问道:“这……为什么?” 爱德华·威腾耸了耸肩道:“你根本不知道乔泽有多骄傲。他的原话是,我不需要一个诺贝尔奖来证明什么。恰好相反,诺贝尔奖委员会需要我来帮他们证明诺贝尔奖的公信力。这是某人问他如果他获得了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是否会在明年的诺奖颁奖晚会上出现,乔泽给出的回答。” 听了这话,杨选清也笑了,笑得合不拢嘴,然后开口说道:“威腾教授,我听说了一个小道消息,不过这个消息的可信度很高。嗯……就是,如果某人给乔泽发了邮件,讨论的不是他感兴趣的学术问题,那么给你回信的可能不是他本人,而是他创造的那个人工智能。也就是那个豆豆。” 听了这个消息,爱德华·威腾也愣住了。 原来还有这种说法?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倒很符合乔泽的性格。 但有一说一,如果这是那个人工智能的回复,其实跟乔泽给他的印象也很贴切。 这人工智能调教的果然没问题。 “所以我觉得,如果今年乔泽不拿一个图灵奖,也是说不过去的。”爱德华·威腾随口感慨了句。 杨选清沉默,然后苦笑。 “我觉得其实不用着急,他还年轻。” 听了这话,爱德华·威腾似乎有种莫名的感慨,叹了口气,附和道:“是啊,他竟然还年轻!” …… 蕴含引力子被成功发现的消息几乎是以光速传遍了全球。 毕竟这一发现对于物理学的意义,丝毫不亚于2013年人类发现了希格斯粒子。 这可是绝对的学界爆炸性新闻。 爆炸《科学》杂志的编辑专门半夜爬起来,为这个消息做了个专题。 到了第二天,几乎所有在物理学界有头有脸的学者都接到了记者专访邀约,聊聊对蕴含引力子被发现的看法。 这属于延时的爆炸效果。 虽然之前已经有了消息,乔泽的预测没错。 但乔泽毕竟是华夏人。 所以跟希格斯粒子被发现不一样,没有确凿的消息,媒体并不愿意大肆宣传。 只是现在核子研究中心那边已经确定了引力子的存在,这消息便也压不住了。 按照正常的发展,接下来相关论文会如同雨后春笋般冒出,这种爆炸性的科学进步,你家不报道,他家也会报道。 默契? 不存在的。 总不能这么正经的内容先从英国的太阳报开始吧?那就真的尴尬了。 于是,当第二天西方的太阳升起时,各大媒体的开始被这个消息刷屏了。当然,仅限于正经媒体。 用知名大学教授的话说:“这是人类朝着揭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