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二十九章 祝融 (第1/2页)
众所周知,五邑是大夏第一侨乡。 下辖三区四县,府衙设在东北角的江海区,其他区向西南方向依次排列。 跟某徽京有点像。 所以五邑中的其他几个区,对五邑的认同感并没有那么强,对外很多时候,都说自己是新宁人、冈州人、恩州人,而不是五邑人。 特别是恩州,从文化圈层方面来看,更贴近广南西部。 五邑府这边的民俗信仰,除境主土地外,还有洪圣爷、关帝、妈祖、黄大仙、医灵大帝等等。 其中比较广泛且具代表性的,就是洪圣爷。 五邑中的江河区,甚至还有以洪圣爷命名的洪圣公园。 洪圣爷,是民间的说法,官方名称应该叫做广利洪圣大王,或者另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 南海海神祝融。 有人可能疑惑:“祝融明明是火神,怎么会是海神?” 唔,要知道,我们大夏的神话体系过于庞大,每一位神仙的故事,都能写出一部长篇史诗来。 上古神话时期的祝融,确实是火神没错,时至今日,依然是火神。 不过神明身兼多职这种情况,其实很常见。 祝融成为南海海神,是隋朝之后的事。 隋朝开皇十四年,有大臣建议:海神灵应昭着,应该考虑在近海处建祠祭祀,才能表达出人间帝王对海神的虔诚。 于是文帝下诏祭四海,广南这边南海也应诏建立了南海神庙,而火神祝融也正式被尊任为南海神庙供奉的“海神”。 毕竟南方属火,最强者莫过于祝融。 唐代大文豪韩愈所撰、陈谏所书的《南海神庙碑》:海于天地间为物最巨,自三代圣王莫不祀事。考于传记,而南海神最贵,在东、北、西三神河伯之上,号为祝融。 明确记载了南海海神就是祝融,而非网上公众号所说的唐代官员洪熙。 到宋仁宗时代,又诏封南海神为“洪圣王”,全称“南海洪圣广利王”。 洪圣爷的称呼遂流传至今。 后来南海海神的形象,又渐渐和南海龙王形象重合,有些地方的龙王庙,祭祀的也是南海海神。 据考证,建国前三角洲一带的洪圣庙、大王庙,一度超过500座,而妈祖庙仅300余座,南海海神香火之盛,令人震惊。 可惜辉煌不再。 如今很多地方的洪圣庙,都已经废弃,遭到拆除。 大夏七千年历史,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英雄传说。而旧时代的残党,往往找不到新时代能承载他们的船,以至于逐渐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 …… 五邑地区最大的洪圣庙,位于逢江朝连镇,西江河畔。 若说香火,其实并不旺盛。 这年头香火最旺的,往往都是佛寺、观音庙之类,道观相对冷清,更别说民间俗神小庙,初一十五以及神诞日有人来拜祭下就不错了。 好在眼前这座洪圣庙,看起来维护得还可以,虽不气派,但至少干净整洁,门前的台阶清扫得一尘不染。 陈景乐只是熘达一圈,并未上香。 洪圣庙旁边不远,还有个不起眼的矮棚,里面是一块泰山石敢当碑,墙角根放着一排落难神。 所谓落难神,就是被人丢弃了的神像,或主观或被动出现在路边,或者顺水漂流而来。 有很多村落供奉的神明,其实就是落难神。 比如某某年村民于河边洗衣服,看见一尊神像顺流漂来,赶紧背回家供奉起来,而后百年成为村里的保护神。 又或者某某村的某神,是自己飞过来的,村民扔都扔不掉,不得已只能将其供奉起来。 这些都是落难神。 但不是所有落难神都这么好运气,能被重新供奉。运气不好的,只能埋在土里,无人知晓。 而且对于落难神,很多人会敬而远之。 因为真灵已不在,谁也不敢保证有没有别的东西,寄居在这副躯壳里,祭祀需慎重。 也不知道是谁捡了这么多落难神回来放在这,林林总总,居然有二三十尊,有观音、有弥勒、有关帝,有其他不知名的神灵。 陈景乐暗暗摇头:“人心不古啊。” 就在这时,忽然看见西江河上游漂来一物—— 一尊简陋的彩陶土地神像。 然而神异的是,神像就那样竖着漂在河面上,甚至还顺着水流打旋。 陈景乐看得直愣神。 “什么时候陶瓷的密度小于水了?!” 而且还是竖着! 嘶~ 怪!太特么怪了! 事出反常必有妖,他下意识警惕,然而感知当中又没察觉到其他力量存在。 就在这时,神像倏地往下一沉。 陈景乐犹豫两秒,动用法力去捞,却发现神像并没有浮上来,而是继续直愣愣地往西江河底下沉去。 “嗯?!” 陈景乐微微一怔,神念下意识往下探。 下一秒,意识触及到一层禁制结界,被弹了回来。 “这是……?” 陈景乐愕然。 西江河底更深处,居然有一层禁制?这显然不是俗世力量能制造出来的。 等他回过神来,再去寻找那尊神像,却发现已经不知所踪。 是传说中的缘法? 还是冥冥中某种力量故意引导他发现这里? “有意思。” 陈景乐蹙眉过后,顿时来了兴趣,随即身形一闪,出现在河底结界外面。 有避水神通在,倒是不担心。 仔细观察过后,他大概清楚了:“这禁制难度还不小。” 布置这禁制的人,在人类修行界里头,肯定也是名气不小的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