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歌颂 (第2/2页)
没种过麦,看着自己辛苦数月的成果,热泪盈眶,围绕着关羽、都兰等人又唱又跳。 一些老胡人用沙哑苍凉的嗓子唱起歌来。 众胡人纷纷相和。 关羽恶补之下,已经能大致听懂匈奴语。 他们唱的大意是: “感谢上天送来天人一般的关公, 带领大家迁移到美丽的白波谷, 寒风吹不到,暴雨淋不到, 有良田,有水源,有粮吃,有衣穿, 祝愿关公与阏氏们健康长寿。” 拉秀和拉雅姐妹围绕着关羽翩翩起舞。 蒲兰黎身子沉重,不方便舞蹈,也跟着放声歌唱,嗓音清亮甜美,令人陶醉。 都兰不甘示弱,牵着关羽之手,要跟他共舞。 关羽没有拒绝。 汉人其实是个感情外露、能歌善舞的民族,情绪炽热而浓烈。从先民们一边劳作,一边讴歌,形成诗三百就可见端倪。 兴奋时,且歌且舞。 悲伤时,歌舞当哭。 荆轲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项王悲歌慷慨“力拔山兮气盖世”。“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高祖自为歌诗“大风起兮云飞扬”,“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 汉人“以舞相属”,是宴席上的常见行为。 平时,也动不动就高歌尬舞。 到了魏晋风流之时,更是如此。 唐朝也爱做胡旋之舞。 也不知从何时起汉人变成了情绪内敛、不敢表露的民族,女人笑不露齿、坐不露膝,男人中庸唯诺,千言不如一默。 关羽被都兰牵入场中,自然起舞。 舞是情绪的表达,不一定要什么套路,顺着节拍舞动便是。 关羽雄武,都兰娇柔。 两人一个如山,一个如水,水绕着山。 一个如树,一个如藤,藤缠着树。 配合默契,相得益彰。 一曲舞罢,彩声如雷。 胡人以歌舞赞颂关羽,汉人自然也不甘示弱。 可惜在场汉人大多数都是普通百姓,或为轻侠,或为郡兵,基本没有士人,现编歌舞对他们而言绝对是不可能的任务。 杨沛算是学问最好的,他绞尽脑汁,终于想到在《诗经》中看过的一首诗,但却记不完整。 不管了,直接改一下拿来用吧。 杨沛唱一句,众战士就跟一句,高声唱和: “白波何有?有条有梅。 关公至止,锦衣狐裘。 颜如渥丹,其公也哉! 白波何有?有纪有堂。 关公至止,黻衣绣裳。 佩玉将将,寿考不忘!” 白波谷中有什么?有山楸和梅树。 关公到了这里,穿着锦衣狐裘真威武。 他脸庞红红像涂丹,真是我们的好关公! 嗯,关羽脸色有点红,这首诗引用得很妥帖。 战士们一边唱和,一边跺脚打着拍子,就是后世所谓的“踏歌”。 气势雄壮,声音高亢。 将对关羽的仰慕和崇拜倾吐而出。 胡人也被感染,用生硬的汉语跟着歌唱。 都兰和顿珠姐妹再次起舞。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