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升面包厂 (第2/2页)
一下午,哼!一脸瞧不起金德的模样。 大姐夫金德不再说话。 砖厂的工人不到一个小时就把砖头卸完了,开着拖拉机走了。 刘平回屋直奔水缸,喝了几口水,洗了一把脸,着急忙慌地又走了,她这一走,好几天没来,刘家大院也消停不少。 工人胡同安静了几天就迎来了刘平找的三个瓦匠师傅,刘家的外墙也给推倒了,扩出胡同几十公分,瓦匠们在刘平的指挥下十多天功夫就盖成了新房,金德和刘永军本以为房子盖完了,可以歇息几天了,没想到这个心急火燎的刘平硬是拉着弟弟和自己爷们去省城考察。 说是考察,其实就是购买制作面包的烤箱,刘平是真能算计,一连走了好几家经销烤箱的商店,也没出手购买,还是继续拉着弟弟和丈夫接着走。 一九九一年四月初,刘平三人从省城拉回了两台制作面包的烤箱,安装完毕后,刘平心里的大石头才落地,晚上把星云的表哥也接到自己的妈家,打算在这过夜。 当天晚上刘平拿着纸和笔计划着如何投产,如何招几个便宜的工人,面包生产出来往哪销售,折腾一晚上,大家也没休息好。 第二天刘平起来很早,思前想后觉得朝英杰媳妇王喜娟是一个好手,于是敲开朝庆家的门,喊出王喜娟商讨让她加入这个新启用的面包厂,她的目的非常明确,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王喜娟是从农村上来的,能吃苦耐劳,还是面食里的高手。 王喜娟是个实在人,也不知道怎么拒绝刘平,所以就顺口答应了。 等到中午朝英杰回来得知自己媳妇加入了刘平的面包厂,那是一个气啊,可又不能惹王喜娟生气,没招了,找到朱国生诉苦。 国生安慰英杰说,这也许是个好事,你想呀,面包厂如果销路好,慢慢生意好了,买卖干大了,没准你家王喜娟自己就能独当一面,分出来单独建厂呢,你何乐而不为呢。
朝英杰听到国生的见解,也觉得很有道理,慢慢吸收了朱国生的话。 一九九一年五月五日,刘平的面包厂正式营业,但是没有挂牌子,第一批面包没有出售,而是送给了工人胡同四家人尝尝味道,大家试吃完的意见就是面包表面的芝麻放多了,面包形状太单一了,至于口感方面还是不错的。 刘平也是一个实干的人,认真听取大家意见,经过两天琢磨,做出的面包终于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于是面包厂正式挂牌进军市场,面包厂的名字叫荣升面包厂,寓意买卖能给自己带来荣华富贵,蒸蒸日上的意思。 由于面包厂位置紧邻火车站货场大门,每天火车站干活的工人们都会过来买些面包,就这样,整个铁路仓库干活的人都知道有这么一个面包厂,没几天,蔬菜市场的馒头店老板就找了过来,要求合作。 明面是合作,暗里是想看看面包的制作过程和运营模式,馒头店老板姓牛,对,你们没有看错,牛羊的牛,这个姓氏挺特殊。 牛老板假装要投资面包厂,和刘平攀谈起来,刘平是什么人,岂能让这个牛老板打听到自己的底。 结果可想而知,牛老板扫兴而回。 回到蔬菜批发市场的牛老板宣传着面包如何如何不好,没有自己的馒头有营养等等,他自己也没想到,他的坏水起到了反作用,原来在馒头店批馒头的几个小老板闻风都去了荣升面包厂,导致三条街的干活工人都吃上了刘平的面包,这一吃不要紧,好评如潮。 就这样,刘平在馒头店牛老板的助攻下,赢得了面包厂在工人圈子里的好口碑,芝麻面包的需求量增大后,荣升面包厂的烤箱显然是不够用了,刘平当机立断,决定再次前往省城拉回一台烤箱。 刚分到利润的刘永军夫妻,不得不把到手的钱给jiejie刘平进烤箱,这也是为了面包厂能更好,刘桂英埋怨了几句,刘永军怒道:你个败家娘们,你懂什么,你就是井底之蛙,你就是鼠目寸光,永远不改变,永远看着眼巴前那点利益,哼! 事实证明了刘永军把钱交给刘平是正确的选择,多了一台烤箱的荣升面包厂,利润翻番了三分之一,刘桂英脸上也乐开了花,每天不停地重复数着票子,沾沾自喜。 刘平的折腾引来了两个meimei刘美丽和刘美霞的嫉妒,身为老幺的刘美霞虽然条件是最好的,但是人类贪婪的本性在刘美霞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这个刘美霞联合二姐刘美丽对大姐刘平和哥哥刘永军,展开了长达几十年的争权斗争。 姐妹二人来到娘家说三道四,无非是为了让老刘头再次拿钱给自己找找心里平衡,刘平明知这两个meimei不是好鸟,依旧纵容她们啃老,目的是想看看自己的爹手里到底攒了多少钱。 姐妹三个这么一闹,老刘太太心脏病直接犯了,当天就被拉到县医院急救,包括刘永军夫妻在内的人都傻眼了,为了老头和老太太手里这点钱,这姐妹三个算是把妖作到头了。 刘永军在医院走廊放话,假如老太太没救过来,绝不会饶了这三个姐妹,救过来了,三个姐妹轮流回娘家伺候着,如若不然,下半生谁也别想好。 面对刘家唯一传承人说话,当姑娘的始终没有话语权,毕竟嫁出去的姑娘,犹如泼出去的水。 金德这个大姐夫,以及两个妹夫都没有吭声,刘永军心里已经控制不住自己的愤怒了,可这些人都挺安静,没有撒泼的,刘永军也就收起姿态,等待母亲手术的消息。 老刘头蹲在手术室门口不停地抽着烟,工人胡同的四家人除了王喜娟经管五个孩子没来,其他家的人全部到齐了,大家来也是为了给刘家人打气,惦记老刘太太的安危。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