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绅弄鬼_第一百九十八章数典忘祖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九十八章数典忘祖 (第7/7页)

多一时难以办到的、苛刻的要求,此时执事人及陪坐者极力从中斡旋,孝子一直跪在地上,尽量忍让。有过白事者,因“下话”不成,致使下葬推迟数日,亲戚吃住多日不得散去。俗语说“死人不张口,一天吃几斗”,就是指此。

    破狱是为死者赎罪超度的一种仪式。意在使死者入地狱免遭受苦,顺利通过“奈何桥”与“冥间人”同享其乐。仪式十分繁琐,用棍、绳、面灯等搭一座“狱城”,狱城有东西南北中5门,城门贴有各种对联条幅和咒符,阴阳先生领头打、念、唱,吹鼓手尾随其后吹奏哀乐,孝子1人持引魂幡相跟,其他孝子雁行排列,游遍5门。“破狱”后,引亡人过“奈何桥”,即在大门搭一“桥”,孝子持引魂幡跪过“桥”,边过边叫,此后是施食,多在晚上举行,给神鬼一些偿饭。意思是此时有阳间人到阴间,祈求得到神鬼关照,不要刁难。阴阳先生念经,孝子跪地,不断烧纸、焚香,给四方撒一些五谷杂食。阴阳所念经卷为,内容多是替死者歌功颂德,教化人们多行孝积德,莫忘父母养育之恩。

    “祭食”、“上祭饭”、或者叫“游食”。是整个丧事中最严肃、也最热闹的场面。祭饭有娘舅一献,孝子一献,家门一献。祭饭前,死者所有晚辈按辈数大小,依次跪在院子,留开人行空隙,由娘家主持,拉来孝子献的猪或羊,先烧黄裱,后“领牲”。所谓“领牲”,就是用冷水浇猪、羊的脊背,待其发抖,则认为“领了”。不发抖,则认为死者有牵挂之事,便要许愿,直到“领了”为止。领牲之猪、羊多宰杀献祭。“领牲”一完,由“礼生”领唱礼歌。礼生即礼宾先生,由有学问过去礼生最低也是秀才出身,有威望,见多识广的人担任。礼生身着长衫,随着一声“孝子吊孝”的高唱,顿时哭声大作,妇女们边诉边哭,犹如一曲挽歌。随着哭声,唢呐齐鸣,开始上祭饭。吹鼓手前边行,孝子端祭饭绕人空隙转来转去,手舞足蹈,高声唱叫,此为“祭食”。孝子行三叩九拜大礼,直至将祭饭一一送到灵前,“上祭食”花费时间长,至午夜方休。十、撒路灯出殡前夕,所有孝子在吹鼓手引导下,前往坟地燃灯祭奠,一路走一路撒灯,路灯由近及远,旧时路灯多用荞面或杂面捏成盅状,注入麻油,用棉花搓成捻子点燃,后来多用煤油浸泡好的粉笔替代,或者用煤油浸泡煤块替代,之后是入殓也叫“沉酣”,意即亡者睡去了。

    入殓是丧葬中极为隆重的仪式。入殓前,孝子、亲戚等在哀乐声中依次叩拜烧纸,在娘、舅家人的监视下,棺内铺褥子、放枕头、铺黄白纸,放7枚铜钱,北部一些地方放同岁数相等的铜钱,东部及南部用白面捏烧的如银元大小的圆饼叫“岁数钱”,置与年龄相等的“岁数钱”。尸体仰放棺内,将棉花、柏枝,还有死者生前爱物等放入殉葬。孝子最后瞻仰死者遗容后,随即盖棺,便不再打开。入殓时间,解放前各地不一,有的死去第二天入殓,不即刻发丧,停放一天,有的则是出灵前入殓。

    出灵发丧,阴阳手摇铜铃,念咒符,用桃条狠劲抽打公鸡,待鸡发出鸣叫即扔出,此称“起殃”。孝子取来灵前纸灰盆连同灰在棺材头摔碎,抬棺材的队伍前有一个扛引魂幡的人,由逝者的长孙或同族中的长孙或孝子直接担任。解放前人民重视子孙延绵,世代相传。孝子还有儿媳,身着孝服,腰缠麻绳,拉扶“长缟”1条10余公尺长白布带,在鼓乐声中,八人抬棺木,向坟地进发,一路不能停歇。男女孝子皆往坟地送葬,有的地方则只允许男孝子前往,女孝子送至大门即返回。出灵时,主家将死者枕头、坐草等放在大门外烧化。路过邻里门前,家家燃放一堆火,意在“避邪”。还要抛撒纸钱,直至坟地,叫“撒买路钱”。

    最后是下葬,灵棺徐徐放入xue内,推入洞中。阴阳下xue用罗盘测定方位,称“坐字”,并安放上记死者生辰八字,生死日期,占阴坐字的“墓砖”,画五雷咒符的“五雷瓦”,镇风水,保吉祥。诸事完毕,孝子在墓xue内点灯,放“祭食罐”,罐内放面鸡、面狗,然后xue口用干草捆填土封住,留一小口,众人一齐往坑内填土,填至小口处,点燃干草把一勺清油烧热,倒往墓洞,迅速用土封严,称“呛坑”。填土累了将工具扔下,另一人拾起继续填,不能交接工具。墓坑将要填平,阴阳先生持引魂幡口中念词,在空中挥舞招动,称“招魂”,然后插在墓坑正中,众人继续填土,一孝子背对引魂幡,将埋入土中的杆一节节拔起,坟堆堆得滚圆冒尖方止。后将坟场周围人踪扫尽,将做好的所有纸人在坟前烧化,孝子们手中的哭丧棍插于坟堆前。下葬归来,大门口放一盆水,盆内放置切面刀或菜刀,凡进门者皆将盆中刀子翻动一下。下葬当天主家便以酒席招待宾客及帮忙者。当晚孝子去坟地“送火”。至此,繁琐的葬礼方告结束。建国后,葬礼程序简化。但有些地方,尤其是农村,旧俗有所复活。

    如果老人去世头3年,儿孙们为之举行一系列祭祀活动。从亡故之日起以7天计数,“头七”、“二七”、“三七”……直至第49天为“终七”或“七七”。每逢七日,儿孙要到坟地上供、烧纸。“三七”、“百日”、“周年”、“三年”均设灵堂,亲友前来祭奠。“三周年”较为隆重,除孝纳吉,杀猪宰羊,请客送礼。父母之丧,持服3年,忌着华丽衣服。3年内贴春联,只是黄、绿色,忌用红色。3年中,逢节必上坟,祭奠较多。建国后,移风易俗,父母丧后,儿孙辈臂戴黑纱,以示纪念。民间有“点主”一事,也为祭祀范畴。本族同辈全部谢世后,宗族要为他们“传影”或入“家谱”,举行规模盛大的祭祀活动,请主官、礼宾、阴阳。主官须前朝举人或举人之子担任。礼宾先生,有地方称“礼生”,须秀才出身。届时,将先祖之灵由阴阳先生从坟地一一“请”回,书写牌位供奉,其礼仪同葬礼大同小异。牌位上书“xxx之神主”,但“神”字短一竖,“主”字缺一点,由主官用朱砂或亡者子孙之血在“神主”上添竖加点,孝子抱木牌于主房之内。主官还须将逝者的姓名写在族谱上或者画像。“礼宾”当司仪写祭文。事毕,阴阳以钱为酬;送主官猪1头;送礼宾rou1块。

    “点主”规模大,耗费钱财多,一般贫寒小户不敢问津,过去只有大户富族才cao办“点主”白事。旧时人口众多的大户家族均建有祖祠,称“祠堂”,专供奉先祖列宗之影像、牌位或家谱,每年族户轮流筹备祭品,于春节或清明进行祭祖活动。因为朝廷不断进行丧葬变法,旧的葬礼大为简化,守孝3年不复存在,“家庙”、“祠堂”改成学校。建国后,20世纪80年代,旧俗又在农村出现。毕竟是传统所在。正如佛门传入中国后,为在中国扎根立足,采取了“让步政策”,使其与中国模因相结合。却也给了别有用心之徒兴风作浪的可乘之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