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六章龙龙龙(1) (第6/7页)
都不是龙的正统,龙的正统叫做苍龙。 在中国商周战国青铜器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不同种类的龙。则说:“龙之像,马首蛇尾。”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汉代先贤王符认为龙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按理说,龙在朝廷层面,是极为圣神不可侵犯的存在。但是,在各类古代典籍和神话传说中,不乏贬龙、辱龙、斗龙、斩龙乃至食龙的载述。、中都有“哪咤闹海”的章节,哪咤将龙王之子敖丙扒皮抽经的情节可谓历历在目。也曾提到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小时候课本上也有,耳熟能详,说周处年轻时是个凶恶少年,与水中蛟、山中虎并称“三横”,尤以周处为最大祸害。有人劝说周处去杀虎斩蛟,经过三天三夜,人们都以为周处死了,于是相互庆贺,谁知周处却杀蛟而出,得知邻里相庆,终于明白自己是何等遭人嫌恶,于是改过自新。毕竟,虽然故老相传,女娲“人首蛇身”,恐怕具有爬虫类的基因。 由于传说中的女娲拥有“造人”的版权,因此蛇拥有光明的前景,完全合情合理。中国人自诩“龙的传人”,蛇生单角化蛟,蛟生双角成龙——蛇为龙的始祖,龙由蛇进化而成。在山海经中的龙都是用骑乘的,记载,夏后启、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龙”。另有书记“颛顼乘龙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而跟他同类的蛇则都是被或握或cao或绕颈,显示出两者的不同来;在古时候的中国,头有角的为公龙;双角的称为龙,单角的称蛟;无角的为螭,古时玉佩常有大小双龙,仍称母子螭;龙的地位远高于印度。因在中国龙是神物,是至高无上的,也是皇帝的象征。也是东方的代表,五行中是属木的,也因青色是属木的,故此有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而四圣兽中的东方之神青龙,正是龙中之龙,远古时期被女娲降伏,后赠于伏羲作为坐骑。 后来二十八宿的东方的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等这七宿就是青龙之后裔,从他们的字义上就可以看出来,角是龙的角,亢是颈项,氐是本,而是颈根,房是膀,是胁,心是心脏,尾是尾,箕是尾末。因此“人”是“龙的传人”,但古代人的进化理论非常之简单直接,但从未“幻想”过人类由猿猴演变,证明他们认为猿猴比人类高级。 在山林原野手无寸铁的人,是否具备真正的生存能力?恐怕一只野猫都轻易将他摆平。这是人类自卑的根源。其实我们是千辛万苦进化而成,既也并未辱没万物之灵,也绝对不是女娲手上的泥巴那么轻率。反倒是蛟龙。一直是人类的对立面。说女娲后裔大禹奉命治水,所用方法,以继承始祖女娲治水方略而有所发明创新。据史书记载,大禹治水,“掘地”,即挖水道,“而注入海”,即引水流入海里;“驱蛟龙而放之菹”,即将蛟龙驱逐到远离人民生活区域之外多水草的沼泽地带。大禹治水名扬古今,不愧是女娲之后裔。 同时传说中氏族联盟时代五帝之三,以金德称帝的帝挚青阳氏。帝挚本名鸷,后世因其帝号,亦称挚。其母为常羲部族迁入东夷的遗民,隶属东夷部族,故以鸟名子。从青阳氏政权开始,东夷集团再次进入中央权利集团,并逐渐融入炎黄集团,于夏禹时正式形成了由伏羲女娲直系、炎帝姜氏、黄帝姬氏、三苗民族、东夷民族为主体,其它民族为辅而共同组成的华夏民族。帝喾虽然年岁悠长,但晚年方才生子。其去世时,正妃之子尧方才刚刚出生。 而姬鸷已经二十余岁,长于东夷,生性好武。此前,由于共工残部的退去,经历了持续多年的大洪水浩劫,已经渐渐消亡。但公元前2800年前后,海水在逐渐回落的情况下突然反弹,水位再次上涨,海水迅速向内陆推进,山东半岛除了山地和丘陵外,平原洼地几乎全被洪水吞没。居住在山东半岛和渤海湾地区的东夷各大族团被洪水所困纷纷向华北平原的冀北、冀东、冀西逃亡,向山东半岛的海阳、莱阳、胶州、诸城、莒邑、临沂等山地集聚。东夷少年姬鸷挺身而出,发现是东海中蛟龙作怪,入海擒蛟,声名大振。故东夷之长的羿遂推举姬鸷为帝,号帝挚青阳氏,天下响应。 帝挚继位后,洪水由于蛟龙已除,自行退去,东夷趁机宣传,说这是上天对帝挚两代政权的支持。由于姬鸷的东夷血统,和帝喾执政期间推行的仁政,姬鸷初建的帝挚青阳氏政权得到了广泛拥护。除本族的先祖帝喾氏和少昊东夷各分支外,还有长江流域的炎帝后裔祝融族、夸父族,蚩尤后裔的三苗族、九黎族,以及陈丰氏、邹屠氏、娵訾氏、有邰氏、有娀氏等等大小数百个氏族联盟的上万个部落,乃至深居西南蜀地的盘瓠之民,都归附了帝挚青阳氏中央联盟政权,史称“万国归附”。然而,蛟龙始终潜伏在人间。 南北朝魏晋年间许逊人称许旌阳。江西南昌人,道教净明道、闾山派尊奉的祖师。年少时以打猎为业,一日上山射鹿,鹿胎堕地,母鹿舔其子而死。许逊突发感悟,折弩而返,前往栖托西山金氏之宅修道,修学道法于兰公、谌母等,又与散仙大洞真君吴猛同游,亦师亦友。称谌母“密修道法,积数十年,……吴猛、许逊自高阳南游,诣母,请传所得之道,因盟而授之。孝道之法,遂行江表”。而兰公者,据载,系孔子故乡兖州曲阜县人,“精专孝行”,斗中真人特降授“孝悌之教”、“至道秘旨”,并预示晋代有真仙许逊,当传此“孝道之宗”,为“众仙之长”。果然,晋代兰公孝道秘法、宝经金丹、铜符铁券,为许逊所得。许逊曾仕晋朝为四川旌阳令,故号许旌阳。 他继承了张道陵流传于蜀地的道法,将道统延续下去。受历代朝廷嘉许和百姓爱戴,誉为“神功妙济真君”、“忠孝神仙”,又称许天师、许真君。成功飞升,元康元年西晋爆发八王之乱,许逊弃官,在豫章地区传播孝道。也随许逊东归,在江南地区留下了斩蛟龙治水的传说,许逊教团骨干成员有十二人,称十二真君——许逊、吴猛、时荷、甘战、周广、陈勋、曾亨、盱烈、施岑、彭抗、黄仁览、钟离嘉。以南昌西山为中心,传教活动遍及豫章及附近地区,岳州平江,今湖南平江亦有许逊传教遗迹。许逊东归,正值彭蠡湖,今鄱阳湖水灾连年,他率郡民疏治,足迹踏遍湖区各地。他不仅为豫章治水,还到湖广、福建等地消除水患,赢得人民的广泛尊崇。 东晋宁康二年,374年八月十五日许逊“合家飞升,鸡犬悉去”。载:许逊升遐之日,“四乡百姓聚会于观,设黄箓大斋。邀请道流,三日三夜,升坛进表,上达玄元,作礼焚香,克意诚请,存亡获福,方休暇焉。”豫章及附近地区多有许逊杀蛟斩蛇、为民除害的传奇故事,民间多有许逊崇拜,称他“传孝道之宗”,“为众仙之长”,“每岁夏季,诸卿士庶,各各香华,鼓乐、旗帜,就寝殿迎请真君小型像幸其乡社,随愿祈禳,以蠲除旱蝗”。 蛟龙如此,螭龙也不是善茬。在山西省的运城地区,有一个解州镇。一般人对这个小地方都没有什么印象,但在北宋时期,解州一带在国家的经济生活中,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为那个地方产盐,据说生产的历史长达4000多年。俗话说,山珍海味离不了盐,走遍天下离不了钱。这个道理每个人都懂,朝廷那些会捞钱的官儿更是一刻也不曾忘记。所以,从古至今,朝代换了无数,政治理念、治国方式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约定俗成的,即政府对盐的专营权。有了白花花的盐,自然就会有百花花的银子。清代江南官营盐商的富裕,直到现在也都让人眼红不已。别的不说,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的“淮扬菜系”,就是在短时期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