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一章龙啸九州 (第2/4页)
转方向与万字符是相同的,与萨迈拉陶盘、亚洲昆仑四墟的旋转方向也是一致的!另外科学界还有一个重要发现。不同于布莱克特把地理极作为参照物的是,1962年英国一批以朗克恩为代表的研究古地磁的科学家,把每一个大陆作为参照古地磁移动的参照物,得到了以欧洲古地磁资料为依据的“极移曲线”,即磁极迁移轨迹曲线,他们把这两条“极移曲线”绘在同一张地图上,发现其形状相似,却不重合。而欧洲和北美是不可能有不同的磁极的!如何解释?他们认为是在三叠纪开始,完整的大陆发生巨大裂缝而相对位移,中间出现了大西洋。如果将北美洲在地图上相对欧洲30°的旋转,这两条“极移曲线”就重合在一起了。也是因为这个发现,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设才被科学界接受。要知道当时谷歌地图没有出现,能画出这样的地图也难得了。 虽然我现在不是实体,没法打开手机对照现在的谷歌地图,但我发现自己的记忆力现在超强,轻轻松回想起自己看过的东西,与布莱克斯的地磁极极移曲线相对照……一如所料:一目了然,朗克恩地磁极移曲线竟然和谷歌航拍表现的太平洋海底地貌基本一致。朗克恩以欧洲为参照物的地磁曲线基本和俄罗斯远东中部山脉——太平洋中途岛——夏威夷一线的洋底地貌吻合!而以美洲为参照物的地磁曲线也和朝鲜——日本冲绳岛——帕劳群岛——巴布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斐济岛一线吻合!我心动神驰,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朗克恩所说的那两条地磁极移曲线是实实在在的两条!它们是磁极位移的结果!而且这种磁极位移造成了太平洋海底地貌的同时改变!在卫星航拍地图上其变动轨迹非常明显,也和朗克恩地磁极移曲线高度吻合。朗克恩认为那是三叠纪时,北美洲相对欧洲旋转30度的结果。这就意味着磁极位移和大陆漂移实在是有逻辑关系的。非但如此,它们漂移的方向竟然也与萨迈拉陶盘的旋转方向一致,都是逆时针方向。 我灵光一现,从卫星航拍地图上看,东南亚岛屿的弧状分布方向与朗克恩的二条地磁极移曲线也具有高度的雷同性。这是否说明东南亚的岛屿布局也是地磁极位移的结果,或者说是亚洲旋转漂移的结果?如果亚洲旋转是逆时针的,其旋转的周期是多少?根据朗克恩的理论,我现在回过头来看看所说的蓬莱五大仙山。所述:“五山之根无所连著,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帝恐流于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禹强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所述蓬莱五大仙山也是漂移的,其周期为6万年漂移一次。从卫星航拍地图看,我现在可以看到蓬莱五大仙山至少漂移了四次,如果所言属实,那么蓬莱五大仙山从今帕劳群岛漂移到关岛至少是24万年前的事。如果蓬莱五大仙山最后第五次没有漂移而是直接沉没,则蓬莱五大仙山就可能始于30万年前开始漂移。 我现在再回过头来分析希罗多德所说的太阳从西边升起的记载。埃及祭司说“从第一个国王到最后的那个海帕伊司托斯的祭司,中间总计是三百四十一世。”这341世到底是多少年?希罗多德认为341世为11340年。希罗多德的推算恐怕有错误。因为在我现在看来,短短的11340年内,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升起两次,又从东边升起两次。以希罗多德推算的时间计算,南北极倒转的周期只有2835年。这个周期太短,既不符合科学,也不符合现实。那么希罗多德错在哪里呢?上古的一世可能是苏美尔文明的1sars,即一世为3600年。这样341世就是1227600年,以四分之,则南北极倒转的周期为306900年,这个时间与现代科学发现的南北极倒转的周期30万年基本接近。所以希罗多德很可能出了错。他为什么会错?因为希罗多德的的资料来源有一些是源于埃及祭司的传说,而传说总会走样。埃及祭司所说的341世,共有341位国王的说法也未必准确。埃及祭司很可能像后世西方学者误认上的大洪水前十个时代为十王一样,因为中国上古也有十纪之说,将341个时代当成341个国王了。希罗多德不深察,也误以为是341个国王,这样焉有不错之理?真相如何,这个问题还是留给天文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我一个女大学生何德何能。 虽然告诉自己要有自知之明,我现在还是在继续推演,解析这个神秘的“卍”字符。毕竟这种情况真是千载难逢。万字符或者说“卍”字,从周文王开始被无数丹道中人研究,南北朝仙道、佛门势不两立,北魏菩提流支在卷十二中,译为“万”字。“万”,实不读北方话的wan,它最初实读南方粤东俚僚土话的mou,卍、巫、万三字源于高维通用语的粤东俚僚土话同音同义。在上古,从混血种扩大化的巫mou作为大洪水后大禹的九州守护者,他们的地位原本高于武士阶层,巫mou作为掌握了神力的知识阶层,在上古拥有无可避免的至尊地位,如古天竺的婆罗门就是如此。也说:有灵山,巫咸、巫即、巫朌,fén、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 现在我知道,巫咸就是雨师妾。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故上古最初只有九囿,九州九牧也只有九巫,却出现了十巫,可见古神在导致极移之战后,申明厉害,不念旧恶,招降纳叛也是把握舆论导向。丹道讲化胡为佛,究菩提流支为了反击将卍译为“万mou”可谓得上古真传。我现在一直读为wan,明显是误读了。后来,后秦供奉的鸠摩罗什和玄奘将卍译为“德”字,也不是错译。因为随着绝地天通,古神失去供养,一部分转化形体失去神躯,另一部分被作为妖神陆续被杀,他们的擅长神力的眷族和混血种失去了力量,武士阶层后来地位上升,巫mou之地位下降。巫mou降而为wu,即成为两河流域“上下四方之王”法老王的祭祀体系,渐渐被架空。而五帝之后特别是夏朝内战中,混血种擅长**力量的混血种武士地位上升称帝,占用了巫之卍字,所以卍又成了“帝”。“卍、帝、德、典”四者在上古同音同义,为粤东俚僚土话一种。此“德”最初本义是“帝”,后来才转为品德、德行之义的。所述“昔夏氏之方有德也”之德,实应作“帝”解释。它不是说夏氏有德行,远方诸侯才宾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