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四章龙帝之墓(6) (第1/6页)
虎青岚含含糊糊的说,据十二生肖组织小黑屋的史料记载,在一万年前,曾有过一次古神陨落导致重大的气温变化,导致物种惨遭劫难:由于气温上升5℃,使许多温带的物种向北“逃窜”至加拿大“落户”,另有许多动植物“求生无望”而灭绝。。 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当时这些物种的灭绝,是在漫长的岁月中由气温上升5℃造成的,然而今天专家研究结果,如果有新的古神陨落……同样升温5℃也许只需61年! 眼下,耐寒植物已首当其冲受到了全球变暖的威胁。据scP基金会提供的资料,全球变暖已使黄水仙和其他耐寒的‘花’危在旦夕,19种受保护的稀有品种正在“吊氧气”,许多植物处于灭绝的边缘。很小的气候~~变化对植物来说都是一场灾难,在过去的150年里,由于全球变暖,美帝的低地沼泽有96%已经丧失,50%的老林区已不复存在,91%的传统低草地已消踪匿迹。最近,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发表的一份报告还说,由于地球气温不断上升,珊瑚礁和红松已经受到损害,而这种损害还将影响数万种其他植物和动物。随着它们的死亡,以它们作为食物来源的物种将不能迅速迁徙以拯救自己,而且已发现2.2万多种植物和动物濒临灭绝。一些候鸟、蝴蝶和哺‘乳’动物也受到全球变暖的威胁,生态平衡受到严重影响。 事实上,臭氧层的破坏,已经对地球上的生物产生了极大的危害。1991年底,由于南极臭氧‘洞’的出现,智利南部城市出现了羊群暂时失去视觉、当地小学生有皮肤过敏和不寻常的阳光烧伤现象。科学家们预测,如果臭氧层继续按照目前的速度减少、变薄,那么到2000年时全世界患皮肤癌的比例将增加20%,达到30万人。如果22世纪臭氧再减少10%,那么,全球每年患白内障的人有可能达到160——175万人。对一些农作物的研究表明,紫外线的增加将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如果臭氧减少25%,则大豆的产量会下降20%——25%,其蛋白质含量和含油量也会降低。伴随紫外线的增加,海洋生物受到的危害也是很显著的。科学家们估计,如果臭氧减少25%,海洋上层的第一‘性’生产力将减少10%,水面附近将减少35%。的确上个世纪的工业用品和生活用品大量使用了破坏臭氧层的氟里昂等化学物。自从60年前美帝杜邦公司开始在市场上销售氟里昂制冷剂以来,氟里昂已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全世界大约有10亿台电冰箱和数以亿计的空调器中使用了氟里昂,用来清洗电子器件的清洁剂中使用了氟里昂,各种喷雾剂、发泡剂也含有氟里昂。据估计,每年这类产品的产量为75万吨,氟里昂的寿命为50——100年,即使现在停止生产,同温层的氯的浓度在一段时间内还将继续上升,于下世纪前10年达到最高峰。要恢复到天地万物水平起码需要一个世纪的时间。天人‘交’感是氟里昂进入大气层的原因。现在大多数国家都认识到,在改变这种发展进程方面,政治决策是至关重要的。世界各国正联手行动起来,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臭氧层破坏的进一步加剧。一旦认识到臭氧层的减少对人类来说,将意味着无差别的增加皮肤癌、黑‘色’素瘤、白内障患者与日俱增,无论是一赐乐业教也还是骷髅会,人类会争先恐后自发推出清洁技术。 勿庸置疑,这个“白‘色’魔鬼”尽管猖獗,人类终将设法减少其危害。可是全球环境恶化诸现象若果真是大气污染还好……可是一个古神的陨落,就意味着相当于1200多万吨破坏臭氧层的氯氟烃和等量的二氧化碳,前者是人类近60年来已排放量的总和。会使皮肤癌、麻风并白内障、呼吸道疾并心血管疾病和夜盲症等患者增多,其中患皮肤癌的可能在高纬度白‘色’皮肤的高加索人种中比率最大。新生儿出生也可能呈负增长,早产儿出生率与产期死亡率会上升。后者,全球每年使用燃烧矿物燃料排入大气层的二氧化碳仅仅是55亿吨。全世界约有4亿辆汽车每年将大约18.3亿吨二氧化碳排入到大气层中。全球有9亿人生活在二氧化碳超过标准的大气环境里,10亿多人生活在烟尘和灰尘等颗粒物超过标准的环境里。温室效应。由于近年来全球排放的“温室气体”骤增,气候专家预计2025年全球平均表面气温将上升1℃,到下世纪中叶将上升1.5℃——4.5℃。预计在未来100年内,世界海平面将上升1米。沿海地区可能被淹,不少岛屿有消失的可能。此外,由于全球增温,蚊虫和其他寄生虫会大量繁殖,由它们传染的疾病将在全球大流行;还有温度上升后,霉菌等引起的皮肤病患者会增多,症状会变得严重;虫害猖獗,农‘药’污染加剧。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将受到“气候脖的威胁。 “可不呗,“石苓人叹气,”而且……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了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人类要生存,就要有充足的食物,食物的多少往往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决定着国家是安定团结还是战‘乱’纷争。翻开人类的历史,从古到今,多少战火,无不以争夺食物、土地、天地万物资源为目的。食物对人类如此重要,那人类从何处取得食物呢?提供人类食物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条是陆生生物食物链,它与土地有关,即土壤→农作物→禽畜→人;另一条是水生生物链,它与海洋、江河、湖泊有关,即水→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类→人,其中土地上这个食物链最为重要,人们说土地是人类的母亲,这话一点也不过份。母亲养育了我们,可我们对这位不求报恩的母亲的“皮肤”——大地,不断地加以破坏,许多地方,大地已不能提供植物生长的养料和水分,再不能为人类提供食物了。自人类诞生以来,世界陆地面积由于人类和天地万物的共同作用,仅有1/10适合耕种,其余的陆地不是气候不宜,就是由岩石沙粒组成。但是,这1/10的耕地也在逐年减少。第三次科技革命后,人口增长越快对经济发展的压力就越大,对环境的影响也越严重。目前世界人口已达73.2亿。世界人口学家估计目前世界人口正以每年1亿人的速度在增长。地球资源在开发利用的速度上已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上个世纪以来,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成为全球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全球干旱地区和沙漠,集中分布于6大区域。从北非的撒哈拉经过西南亚的阿拉伯以及天竺西北部、俄国的中亚至中国的西北和内‘蒙’古,即从北纬10°附近向东北一直延伸到北纬55°附近,形成一个几乎连绵不断的辽阔的干旱沙漠区,占世界干旱区和沙漠总面积的67%。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统计,每年全世界有2700万公顷农田遭到沙化,其中600万公顷的土地变为沙漠。目前,近1/3的全球陆地面积即45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受到沙漠化的威胁,受沙漠化影响的人口达8.5亿,其中5亿是农民。沙漠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危害尤其严重。从佛得角到索马里穿越非洲大陆的萨赫勒地带的19个国家都深受沙漠化之害。撒哈拉沙漠每年以15——16公里的速度向萨赫勒地区进‘逼’,造成这一地区每年损失可耕地达150万公顷,连年旱灾,饿殍遍野。中东和西亚地区,许多早期人类文明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