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山川_第二十五章 满载而归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五章 满载而归 (第2/2页)

流冲刷留下的暗色痕迹。

    张继阳小心地绕过池塘,来到瀑布右侧的山崖旁,轮起地质锤将几处岩石敲打出新鲜面,俯身观察后兴奋地喊道:“师兄,咱们找到了!这里就是界线了!”

    杨杰森一听也精神一振,跟着张继阳来到崖边俯身仔细观察起来。然后他们又绕到瀑布的另一面,敲出新鲜面看过去,完全确认瀑布的两侧地层是不连续的,应该分属不同单元,而界线竟然就在瀑布水流掩盖之下。两人从包中取出罗盘、手持GPS、相机和样品袋,开始按照野外工作程序拍照、测量、取样和记录。

    两人循着瀑布两侧完成基本工作后,来到池塘边各找了一块略微平整的石块坐下,边整理样品,边简单地现场讨论起来。老六则是拿着个相机绕着池塘拍照,每一块巨大的转石、每一丛野草、每一株小树都能引起他的兴趣,嚷着这纯天然的风景要比公园里的好多了。估计他这趟回去,得要跟那帮哥们吹上天了。

    杨杰森手指着瀑布两边说:“继阳你看,两边的地层,岩性、产状都有明显的差别,但这不像是地层的不整合接触,两边的后期变形特征也不吻合。基本可以判断,这两边是各自沉积后,在某个地质时期经过构造运动叠置在一起的。”

    张继阳点头道:“没错。而且左边这里,变形比右边要弱很多。这些岩石看起来也跟咱们上次采样做出奇怪数据的样品基本一致。所以,我判断它应该是地质年代更新一些。中间的接触边界,正好被瀑布水流遮住看不到,不知道要是水小一点的时候,能不能露出来。”

    两人正说着,就听老六喊着:“继阳快来帮我照张相!这瀑布后面是空的!”

    只见老六起了童心,颤颤巍巍站在一处石阶上,手里拿着根不知从哪里拣来的长树枝,从瀑布水幕插了进去,就像动画片大闹天宫里花果山的猴子挑起水帘洞的水帘,似乎水幕后面还有不小的空间。

    张继阳一看吃了一惊了,然后赶忙跑过去,乐呵呵地说:“老六你又立大功了!我们正说着想看看瀑布后面的情况呢!”

    为安全起见,张继阳让老六又多砍了几根结实的树枝,在下面支撑着,自己兜头披着块塑料布,沿着老六刚才站的石阶慢慢前移,然后探头钻进瀑布后面,只觉水流猛然撞击着后背,几乎要把塑料布撕开。水帘后面有差不多能弯腰站起一个人的空间,宽有三米多,倒是没长什么草,只是有些墨绿色的苔藓。

    张继阳担心里面有一些动物,又用几根带叶的树枝,捆成了一把简陋的扫帚,拿手电照着清扫了一通。然后,又借了老六的折叠铲,一边把表面的风化层尽量削去,一边仔细观察起来。

    照了几张相,钻出瀑布,把情况跟杨杰森说了。两人都认为,这明显是一条倾斜的断层,中间软的部分,应该是已经风化比较严重的断层泥,但是断层面上的擦痕这些,已经完全不能识别了。杨杰森提议,不管风化情况怎样,先挖一部分装袋带回去,上显微镜看看,可不可以争取用一些新技术做做分析。

    观察取样工作全部完成,已经是下午4点多了。张朝阳担心再晚出山会有危险,招呼大家一起收拾好背包,沿原路折返。虽然回去比进来的时候路更熟悉,但每个人都多背了十公斤样品,走得也并不快。

    走过明代残碑处,已是彩霞满天。长满荒草的山坡上,初冬的夕阳照着残碑,拉出长长的影子,别有一番凄凉意境。但是,三人的心中,却是充满着收获的喜悦。

    开车回到院子里,已经将近七点。隔着老远,就闻到饭菜香味。今天晚饭刘大妈给大家炖了一大锅酸菜鱼,里面加了雪白的卤水豆腐,又配了两大盘水煮的新鲜花生和毛豆,切了蒸好的卤味拼盘。三人跑了整整一天,光走山路恐怕也有十公里了,早已是饥肠辘辘。赶快洗了手,就坐下狼吞虎咽吃了起来。

    吃完钣,三人仍然很兴奋,围着桌子撮着毛豆剥着花生,聊着今天的发现。刘大伯刘大妈把桌子收拾了,也搬着条板凳横着坐在边上,听他们讲山里的风景,也是感叹不已。按计划第二天就要离开了,张继阳这次与刘大伯他们、与杨杰森、老六相聚都是十分短暂,大家都有点依依不舍。

    刘大伯起身从厨房提了几条腊rou来,说:“时间太紧,就收了这些,你们自己分一下吧。山里也没得啥子好东西。”杨杰森马上就回美国,不能带,张继阳自己留了两条,其他的都交给了老六,只见他欢天喜地喊着“安逸安逸”,提着去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