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及时雨刘胜 (第3/3页)
胃。” “贾谊的《治安策》,也就是在济北王刘兴居的叛乱之后,被搬上朝堂的······”
听闻天子启此言,晁错的面容之上,也终是缓缓涌上一抹欣慰的笑容。 低下头,稍一弯腰,用手中的剑柄,将天子启手中的赤霄剑装回剑鞘之中。 待天子启注意到自己的举动,晁错却只直起身,悠然发出一声长叹。 “《削藩策》,还没有推行;” “宗亲诸侯的隐患,也还并没有铲除。” “如果不想派出去的大军、拨出去的粮草,因为某个宗亲诸侯反叛的缘故,而尽付诸东流,陛下,就必须忍。” “——如今,还不是陛下拔剑的时候啊······” “就算是拔剑,也绝不该将拔出的剑,指向北方·········” 随着晁错平缓的语调传入耳中,天子启也终是深吸一口气,又满是哀苦的将其吐出; 抬起手中,那已经被收入剑鞘的赤霄天子剑,刘启也终是摇头叹息着,将剑一把甩给了一旁的宫人。 将双手背负于身后,缓缓走到御榻前,又满带着苦笑坐下身来,天子启,终于给出了自己的回应。 “去;” “叫将军们回去吧······” “——匈奴犯边,已经是三天前的事了;” “朕即便是发兵,也得再过七天才能出发、再过半个多月,才能支援到边墙。” “到那时候,匈奴人,早就满载而归,逃之夭夭了······” 面带苦笑的说着,刘启不忘缓缓抬起头,望向身旁的老师刘启。 “最近这段时间,老师多注意一下代国传来的奏报吧······” “不出意外,匈奴人,又要派使者来敲诈了······” 听出天子启语调中的哀苦,和绝望,晁错也只温笑着走上前,在御榻旁的延席上跪坐下来; 待那宫人离去,片刻之后,又带回‘将军们已经回去了’的消息,晁错才深吸一口气,安慰起自己的学生来。 “陛下还年轻;” “还有的是机会,为今日的屈辱报仇雪恨。” “——只要铲除了宗亲诸侯的隐患,陛下再想提兵北上,和匈奴人决战,臣,便断然没有劝阻的道理。” “但《削藩策》,却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再拖下去了······” 听闻此言,天子启却只苦笑着摇了摇头,又仰天发出一声长叹。 “朕,何尝不知啊······” “朕何尝不知,宗亲诸侯,才是我汉家的肺腑之疾?” “何尝不知,只有扫除了宗亲诸侯的弊端,才能和匈奴人决战于边墙,而又没有后顾之忧?” “但《削藩策》的推行······” “难上加难呐·········” 满是唏嘘的一声感叹,天子启的面容之上,也随即涌上一抹略带讥讽的怪笑; “最开始,是丞相申屠嘉,拼着要和朕玉石俱焚,也绝不在《削藩策》一事上点头!” “好不容易让申屠嘉闭上了嘴,又老老实实待在了家里,如今,母后又跳了出来······” “——申屠嘉,是臣子;” “臣子不恭,朕还能想办法治。” “但母后,可是朕的生身亲母啊?” “朕这做儿子的,难道还能!” 话说一半,天子启的话语声戛然而止,眉宇间,也随即涌上一抹憋闷。 晁错显然也是猜到,天子启的后半句话,是‘难道还能再挖一次太庙’,便也怅然若失的低下头去,不再言语。 不知过了多久,晁错才又试探着抬起头,半带劝抚、半带期盼的道出一句:“太后,应该能拿得住轻重······” “在这种关乎宗庙、社稷的大事上,太后,不会太过执拗的······” 毫无底气的话语声,却并没有让天子启心中憋闷减弱分毫; 只烦躁的在榻上侧堂下来,以手扶额,又缓缓闭上了双眼······ “陛下。” 又过了好一会儿,待晁错都打算悄然退去,殿门处传来的一声拜谒,才让天子启悠然睁开双眼; 便见那宫门卒稍上前一步,对上首的天子沉沉一拱手。 “陛下;” “公子胜,正于殿外求见。” “似是太后,让公子胜带来了消息······” “——什么消息?!” 宫门卒话音未落,便见御榻上的天子勐地坐直了身,目光直勾勾盯向那宫门卒! 被天子启这般反应一吓,那宫门卒也不由有些紧张了起来,过了好一会儿,才将刘胜的话一字不落的转述给了天子启。 “太后托公子胜转告陛下:国难当头,家长里短的事,就先放在一边吧······” 短短一句话,却是让天子启立刻展露笑颜,方才还满是哀愁的面庞之上,也随之燃起熊熊斗志! 而在那宫门卒又一声禀奏之后,天子启面上斗志,也终是夹带上了些许心安。 “除了太后的口谕,公子胜,还将丞相请入了宫。” “公子胜说:陛下此刻,或许需要丞相在身旁,备做对答之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