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51章 这也太暴力了吧 (第1/2页)
无人机一路向西。 很快,来到横断山脉连绵群山之中的百鹤滩水电站。 来自上游金沙江的水流,在这里被300米级的双曲拱坝截断,形成一个蓄水水位达到825米的超级水库。 “不愧是水电行业的巅峰。” “这坝体,简直就是一堵高墙,比进击巨人的墙还要猛。” 陈易控制无人机降低高度,环绕一圈拍摄了各种照片。 拍摄完照片,继续前行。 再往前,就是三江并流的区域。 金沙,澜沧,怒江,三条大江,以川字形的格局,自北向南流淌。 无人机在三江的高空掠过,惊起一群群的黑颈鹤和黑鹳,在陈易的镜头中,留下一个个灵动的身影。 “有时间,或许可以来一次航拍之旅。” “用我这无人机航拍,岂不是比《航拍星球》节目还带劲。” 越过三江并流区域,陈易开始进入喜马拉雅山脉。 一座座高耸的雪山在镜头之下划过。 高山之间的峡谷和平地,神秘的雅鲁藏布江,正在缓缓流淌。 来自喜马拉雅群山的融雪,铸就了这条海拔世界第一,水流量世界第四的大江河流。 沿着雅鲁藏布江的径流飞了一会儿。 很快,无人机来到喜马拉雅最高的山峰。 ——珠穆朗玛峰。 不等无人机从天空降落。 红外扫描仪就已经扫描到,珠穆朗玛峰表面,一个个渺小却又明亮的红点。 陈易降低无人机的速度。 避免高速产生的爆音,引起群山的雪崩。 然后在一群群登山游玩者惊奇的仰望之下,无人机如一团马赛克般,缓缓降落到珠峰的顶端。 “喜马拉雅,珠峰打卡!” 陈易控制无人机的镜头,对着世界第一峰的石碑拍了几张照片。 接着又垂直起飞,调整角度,把无人机的影子投影在峰顶的地表,继续拍了几张照片。 “打卡完成,该回去睡觉了。” 完成这次的打卡目标,陈易打了個哈欠,控制无人机开始返航。 垂直起飞。 在飞离山顶数百米之后,一个旱地拔葱。 无人机快速地冲上数万米高空,然后开启最大的推力。 轰! 音爆声在浩瀚的天空炸响。 无人机快速地化作一道残影,消失在东边的天际线。 “过来飞行5000多公里,电量剩下百分之28......” “那么,接下来的返程就采用蛙跳滑翔,维持电量的平衡。” “顺便还可以进一步测试机身的气动系数,还有极限工况的表现。” 飞离珠穆朗玛峰地界,陈易看着还剩余的电量,没犹豫,直接把无人机拉升到4万米的高空。 冲到四万米的高空,无人机的速度已经达到5马赫。 这时,水平尾翼向下翻起。 机身开始由上升,变成抛物线滑翔下降。 随后左右副翼偏转,气动改变。 整个无人机开始旋转起来。 呼呼呼! 无人机旋转的速度越来越快。 没一会儿功夫,机翼的角速度就突破了音速。 开始如公园大爷甩大鞭一样,发出噼里啪啦的音爆声。 丝丝缕缕的音爆云,在机翼的边缘产生。 但不等成形,下一瞬就被搅碎消散,然后又产生,又消散。 嘎吱!嘎吱! 陈易的耳朵里,开始响起嘎吱嘎吱的声音。 眼前的AR眼镜,密密麻麻的飞行数据,还有机身的状态参数,也在不停地刷新。 “不愧是基础抗拉就达到7Gpa的碳纤维材料,竟然一点都没有受到影响。” 陈易查看无人机的状态参数,心里稍稍松了一口气。 别看现在机身在嘎吱嘎吱响。 但这只是机身结构的共振,还有动平衡差异,旋转颤动产生的声音。 机身自身的材料,完全没有受到任何的影响。 “看来在碳纤维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升级了8点强度属性。” “如今机身材料的抗拉强度,已经达到达尔文吠蛛丝的界限。” 陈易拿出纸笔,对着此时无人机的飞行数据,计算了一番。 很快,他就计算出。 在目前高速旋转的状态,机身材料承受的抗拉强度,已经远远超出钢铁的极限,超出特种玻璃纤维的极限。 在这样的旋转拉扯之下。 只有达尔文吠蛛丝的强度,才有可能承受的住。 “达尔文吠蛛丝,目前世界抗拉强度第二的材料,同时是自然界最强的生物材料。 在碳纳米管诞生之前,达尔文吠蛛丝一直称霸材料界的榜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