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章 否极泰来 (第1/2页)
咸平六年六月六日,京师疫情告止,殁逾四百。 赵恒遂诏有司于京畿近郊佛寺买地,以葬贫者、无主者。 刘纬病情好转,陪葬及停柩一事自然不了了之,但李沆等人仍然上奏、请下马翰御史台狱。 是日,自定州蒲阴筑城归来的合门祗候谢德权诣阙求对:“缘边民庶,多挈族入城居止。前岁傅潜闭垒自固,康保裔被擒。今望都又败,王继忠战没,王师未有胜捷。臣以为今岁戎人必寇内地……” 这是第一个言之凿凿、契丹年内必然入寇的大臣。 谢德权一直被赵恒当做城管来用,从未参预过军事,但他不仅悍然请对,还密奏望都惨败详因:定州行营都部署王超、镇州部署桑赞、镇州副部署李福、拱圣军都指挥使王升等各部主将临阵惧敌,坐视契丹南府宰相耶律奴瓜围歼王继忠所部! 从上到下没一个好东西…… 赵恒遂诏李沆等人于崇政殿,询以国事:“今河北已屯大兵,而边将屡奏敌未有隙,聚军虚费,民力何以充给?” 李沆对曰:“战阵之事,古今所难。契丹侵边,自非陛下制胜于内,诸将各禀庙算,分御边要,实恐未易驱攘。今所裁制,尽合机宜,非臣等愚虑所及。” 自此,再也无人拿马翰说事。 赵恒已意识到亲政以来的最大失当:大量启用潜邸旧人担当军政要职,过于相信赵光义潜邸旧人傅潜、王超等。 这些人往往并无主政州县经历,从未司理基层军旅,毫无进取之力,甚至做不到守成,一味的无为而治。 譬如李沆、譬如王继忠。 此次望都战败,临阵不护主帅、引觽先遁的属将固然该死,反过来一想,何尝不是身无主帅的王继忠不能服众?御下无方? 赵恒亲征之心,愈加坚定。 一边遣宫苑使刘承珪、供备库副使李允则赶赴定州按察,一边着手起用闲置宿将。 李继隆本是最好的选择,但赵光义都无法驾驭的骁将,且又涉及易储之争,怎能放虎出山? 赵恒遂施权宜之举,以李继隆胞弟、洛苑使李继和出为并代钤辖,威逼契丹左翼,与定州互为犄角。 他又想起曾致尧当初抗疏自陈之言“宰相向敏中以非功德进官、臣论其不可用”,不仅熄了起用向敏中的心思,还命时任黄州团练副使的曾致尧回朝改任吏部员外郎、充京西转运使。 同时,赵恒颇恶李沆置国事于不顾、揪着马翰不放之举,不仅擢马翰为皇城司第一指挥指挥使,还有意再择一人为相,维持至少双相格局。 人选屈指可数,最有竞争力的寇准刚刚升任三司使,资格最老的张齐贤态度又不够端正,似乎只能由毕士安顺位递补。 于是,百官退而求次,眼巴巴的盯上参知政事一职。 但其热度不及刘纬死而复生一事,日日蝉联待漏院闲话榜首,言官屡禁不止,反而凭空多出几百见证人。 刘纬始终闭门不出,直到六月八日黄昏,才一露峥嵘,亲赴开封府投状。 一告府、厢、坊渎职,致良善受辱。 二告倾脚头歪门邪道,实为京师疫症之源。 早在五日前,右军巡院就坚持将粪头、脚头二十余人并作一案,移交府衙。 马翰来者不善固然是原因之一,主要还是墨守成规。 皇城司自设狱所,但有三种情况会将人犯移交开封府走正常程序:油水已干,无油可榨,兹事体大。 粪头起初理直气壮,一口咬定是为坊间父老着想,为赵祐、石保兴打抱不平。当刘纬死而复生一事在狱中传开,又不断自我打气,泼粪而已,臀部笞刑,折杖不过五,不伤筋、不动骨。三日限期过后,又开始幻想怎么报复,要不要反咬李家一口?弄点汤药钱? 开封府轮值判官李濬却没这么乐观,以次日再审为由送走刘纬,追进梁颢宅面请。 梁颢深以为然。 殁逾四百,如果疫症之源一说能证,那就是不折不扣的大案。 梁颢另有关心:“确定是他本人?” 李濬道:“下官没见过,但他与戴国贞为通家之好,又在御史台外留有笔墨,很多胥吏都认识,这样的童子也找不出第二个。” “案是小案,但那些倾脚头哪来的不平之心?不至于为这点事赌上身家性命。”梁颢略一沉吟,“让他们自己选。” “下官担心……马翰就是想通过府衙放风。”李濬问。 “前日不是说那粪头和向传式有点关联?”梁颢轻轻叹道,“两相情愿,何乐而不为?意气之争非得弄到这个地步,京官真是难为啊……” 李濬细细一想,索性卖了两个人情出去,先许犯人家属探监,再遣亲吏示之以状,并明确罪名成立后果:害人者及教令者、绞,同居家口虽不知情、里正坊正村正同知而不纠者皆流三千里…… 家属添柴:马官人日前升迁,就连显教大师那样的得道高僧都不肯放过…… “赵家官人只让泼粪,小人多喊了两句壮胆,真的什么都没做啊……” 李濬连夜再登梁宅。 赵昌言之子赵庆嗣暗中唆使粪头行事,其因不明,有待鞠问。 梁颢一清二楚。 绝不会是赵昌言授意,因为赵昌言正在千里之外的安远军(安陆),但赵庆嗣的姐夫王旦正在中书任职。 正值国家外患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梁颢按下心头诱惑,尝试息事宁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