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84章 分寸 (第1/2页)
第186章分寸 投资是一件专业性很强的事情,不管是行业调癣项目筛选、尽职调查、还是投后管理,每一个环节出问题,都有可能导致投资打水漂。 所以在后世,地主管单位的财政资金虽然是引导基金的主要组成部分,主管单位却不会直接跑到市场上找项目投,而是会把引导基金里的钱交给专业的投资机构去管理,也就是所谓的Gp;而作为出资方的主管单位,则被称为Lp。 事实上,与私募基金很有些类似的是,一般私募基金固然会由许多个人投资方来充当Lp;而引导基金同样以领投Lp的身份把钱投到私募基金里面去……当然,引导基金这个领投Lp一般只会在一个项目里出资20其余的资金全部来源于社会资本,这样的话,既能在一些方面起到带头作用,又不至于把蛋糕全部分完。 怎么样,听起来是不是很够意思,是不是有一种“只要你有进场资本,大佬带你发家致富”的感觉? 这就激动了,心潮澎湃了? 先别急,还有呢! 照顾了其余Lp们的情绪,那Gp这边的也不能亏待是吧……毕竟一个项目能不能赚钱,Gp才是关键嘛! 在后世的引导基金里,Gp的收益无非来自两块: 1、管理费,这块的费用一般为投资额的2%。 比如一支私募基金规模20个亿,那么Gp一年的管理费就是4000万,无论盈亏,这块的费用都会从资金池里扣除;从某种意义上来,这就是Gp那些员工们的死工资。 2、绩效分成。 以私募基金的资金规模,每年2%的管理费固然在寻常人眼里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数字,但实际上对于Gp来,也仅仅只是让自己饿不死罢了,他们盈利的真正大头,还是来自绩效分成。 一般来,绩效分成的比例,是“超额利润”的20%左右,某些特殊情况下,这个比例最高甚至能达到50%。 也就是,如果一个项目,当初的本金是1个亿,与Lp们约定的基本收益为10%,最后项目的总回报是2个亿,那么项目的超额利润为:2亿-1亿-1亿x10%=9000万;Gp的绩效分成则为9000万x0.2=1800万。 如果你对私募\/公募基金有一定了解,应该看得出来,这个回报机制对从业人员的吸引力还是蛮大的,毕竟在背靠大A市的后世,一个亿的资金如果只有两个亿回报的话,那堪称投资界的耻辱……最起码伱得给我弄出个“十倍力”出来才行吧? 而十倍收益之后,Gp在绩效分成这一块的收益,那就真的非常可观了。 但你以为这就到头了? 不! 如果作为最大的Lp,等到项目成功之后,地方主管单位主动放弃自己那自己在超额利润部分里那20分成,甚至是10%的基本收益也不要,只要求退还本金呢? 那不管是Gp还是其余的Lp,都会赚的盆满钵满,兴奋地需要随身自备一瓶速效救心丸? 别以为这是在YY,后世不少地方的主管单位就是这么干的,大幅让利,甚至是全部让利,实在是常规的不能再常规的cao作。 而这么做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地方主管单位在这一块往往只追求产业促进效果,并不追求直接经济回报。 但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交朋友”! 没错,“交朋友”。 这种违背市场规律的大幅让利,是有条件的。 而这个条件,并不是外人以为的种种,而是……返投! 所谓返投,就是地方主管单位给Gp出资后,要求Gp将一定比例资金返投回当地,用以扶持当地产业,从而拉动就业,盘活区域经济。 这并不奇怪,因为引导基金存在的本质,就是为了孵化本地产业,推动招商引资工作。 但与地方主管单位的大幅让利政策相对应的,则是平均高达1.5倍的返投比例! 也就是,如果地方主管单位投了10个亿进引导基金里去给Gp管理,那Gp就得返投15个亿到当地企业的身上。 正是这个附加条件,让后世的许多机构不太愿意成为引导基金的Gp……尤其是那些来自中西部地区的引导基金。 要知道,像北上广深这样的沿海发达城市还好,毕竟创业氛围浓、优质标的多,只要是在经济环境上行期内,只要你会讲故事,别1.5倍的返投额了,就算是2倍,Gp都敢拿这笔钱。 但像东北、甘肃、青海、滇南、贵州这些欠发达地区,一般的Gp是真的没这个信心在不亏本的情况下完成这个返投额……创业环境、人才、消费环境、营商氛围等客观条件制约下,想要找到足够数量的优质项目去孵化,真的太难了。 ……………… “所以……师父,你之所以不担心眼下的事情会引火烧身,是因为你现在正充当着这个Gp的角色,而返投额,早已远远地超过1.5倍这个数字?” 白蒙蒙似乎明白了什么,一脸惊叹地看着杨默。 这时候国内虽然没有什么引导基金,但是诸如蛇口、深圳特区,已经出现了直投基金……额,不对,应该叫做专项扶持资金才对。 两者之间的本质差别,无非就是一个是让第三方专业机构去投资,一个自己亲自下场投资罢了。 实际上,此时各地盛行的补贴政策,本质上也是直投基金,只不过因为大伙在商业这一块都没什么经验,没法子给出什么像样的指导意见,更没办法在渠道、营销、管理人才等方面给予企业有效支持,因此效果不显而已。 但你要当地主管单位在这块的领域内没有相关意识,那却是未免也太看他们了——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理论早就已经传到了国内,现在唯一缺乏的,只不过是践行经验罢了。 在大院里生活了十年的白蒙蒙自然隐约知道一些情况,捋清了一些逻辑后,她总算知道为什么临邑县的那些领导会对杨默的举动如此支持,甚至不惜动用自己的关系,帮他跑通省农科院各种关节的真正原因了。 杨默点头笑了笑:“这是个重要原因,但却不是所有原因。” 着,杨默想了想,忽然问道:“白,你这段时间材料也看了不少,你觉得在我们这段时间所有的项目里,出现次数最多的合作单位是什么?” 出现次数最多的合作单位? 白蒙蒙想了想:“县农业局和县供销系统?” 杨默点零头:“没错,在这一揽子计划里,钱只是个流通道具而已,最终还是要转化成为技术和商品,切切实实地落实到村民身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