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以拖待变 (第3/3页)
,顿时被点醒。 此前一直将京营视作整体,便觉无从着手,可如果只改造一营呢?比如将柳芳的奋武营练成精锐。自己和他缓和关系,不就是想着能有所助力么?
只练一营的好处便是阻力较小,可以想办法化解,哪怕付出些代价也无妨。 一旦有此成功案例,便可提出十二营团“轮训”,假若每个团营轮训半年,十二团营就是六年! 自己本就没想完成京营整饬的任务,慢慢耗下去便是,谁知往后会发生什么事!也许早就天下大乱了! 永隆帝或许不满,但也没道理责罚自己——要么许我慢慢练,要么另请高明。 倘若真以整饬奋武营为目标,又该如何做到?柳湘莲寻思起来。 京营诸弊的根源,一是将官只顾谋取私利,二是驻扎京都,被权贵左右。 想要整饬一营,便需官兵分离、内外隔绝! 目下唯一之法,便是异地封闭集训。 远离京都,营地封闭,最直接的效果便是断绝占役。 他们可以临时雇佣贩夫走卒乃至灾民乞丐应对检阅和抽检,可是一旦集训,全都会原形毕露!便可趁机清理虚冒,还可裁汰老弱,招收青壮补充至满额。 练兵较为容易。以柳三那批老卒为核心,配以税卒营骨干,再吸纳一些精干人手,组建教导队,足以cao练士卒。 练将则不同。京营将官世代父子相袭,官职乃是家族根本,绝不肯轻易舍弃。如果可以,应当尽可能保留。考核不合格者,可继续强化培训,不接肯受者,或是多次培训完仍无长进者,方得罢黜。且允许推荐族中子弟相替,当然,也要考核合格。 单个将官不足畏,怕的是有心人煽动武勋群体,鼓噪闹事,所以要提前防备各家报复,可行之手段仍然是利诱。 目下朝廷设有京师武学,“大小武官子弟及勋爵新袭者,肄业其中,用文武重臣教习。”但也面向百姓招纳,生源广阔。 自己可专设【京营武学】,对京营将官和武勋大开方便之门,凡族中子弟皆可入学读书习武,不限名额,且各家有推荐之权,每年可推荐一定数量的学生。 此举纵然袭爵袭官之人不在意,甚至反对,可族中其他人必然踊跃欢迎,作为族长也不得不考虑。 还有善后的问题。 裁汰老弱,也要防范老弱闹事儿。不能简单粗暴镇压了事,这会让其他团营为之戒备,有可能来个鱼死网破。解决之法,在于为他们解决日后生计问题,不能简单的给钱打发。 愿意回家种地的可发钱走人,不愿意种地而愿意做工的,可组建工程队,无论是接外活儿,还是接受杂派任务,这本就是他们往日做的。 只是需要有所革新,今后不能白白供权贵驱使,哪怕是低价,你也得给个糊口的钱! 也肯定有混迹多年的兵油子不愿种地也不愿做工,只想混日子领饷银,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此辈最容易闹事。那只剩经商一途,可他们又未必有此才能。 什么是无需脑子好也能做的? 柳湘莲在房间内来回踱步,忽然想到——搞物流啊!他们总能赶大车吧? 眼下工坊的玻璃制品、日用制品,量小价高,集中在城市销售,运输尚不是问题。可铁制品不同,虽质优价廉,却非不可替代,哪个镇子没铁匠?至少县城是有的。工坊的农具厂想要提高销量,得派人送货上门,才能打开市场。这叫市场下沉! 奋武营最多也就会刷下来数千人,除了清退和分流到工程队的,剩下的不会有多少。可组建物流公司,或者经销公司,往各地去卖自家货品。 倘若真按照如此思路行事,阻力定会大减,但是仍会有人不满,存在闹事的可能。 一是要提前与各家勋贵透风,自己并非想对所有团营如此cao办,只是为了应付皇帝,这话当然不能明说,要暗戳戳的表露,以免他们作梗阻挠。 二是自己手头需要直属力量用于应对意外之变,甚至镇压哗变。节度使府的护卫根本不堪用,也不会为自己所用。 要完成这一切,自己就不能困守这个偏院,最好能够设立【协理戎政府】,同节度使府分家另过。这一点儿要水到渠成,不能cao之过急,以免遭人作梗,过早夭折…… 思路渐渐清晰,铺纸研磨,柳湘莲开始拟定方案,核心便是——“轮训制”! 目下还有些杂事有待处理,上疏可等到一月之期满。 既说了要调查,总须做些姿态。他准备对各团营发送公函,告知彼辈兵科都给事中王汝恒言京营多弊,要求他们自行核查,半月内如实汇报。 要做的准备很多,其他事可以慢慢来,直属卫队要先成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