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正文_第七章、美女记者 (第2/2页)
型糖厂。 这是一件大好事。各方论证均认为糖厂可建,并且县里广阔的土地资源绝对能够为糖厂提供充足的甜菜原料。穆书记也有把握争取省里通过立项审批,国家也会批准。 这些调查和分析论证材料李国藩都看了。对这项需要投资两个亿、并且是穆书记决策的县里第一个大项目,李国藩一点也不敢掉以轻心。他在看这些材料时,着眼点并没有放在建了糖厂如何好、如何能够安排人员就业、效益怎样、如何能够通过上级审批上面,而是选择了会出现哪些预料不到的问题、糖厂建起来后会出现哪些弊端上。 他收集了大量的有关糖厂的资料,终于有个致命的问题被他发现了。而这个问题恰恰是今后糖厂能否获得大发展、甚至能否生存下去的关键。 临泉县境内有两条河流,其中有一条河流的发源地就在县内,是一处活泉群落。但冲积平原形成的土地盐碱化比较严重,是以粮食产量并不高。而甜菜生长对盐碱地很敏感,在盐碱地上种植的甜菜比非盐碱地种植的含糖量要低百分之三到四。全县百分之六十的土地面积都是盐碱化土地,而这些土地又是将来甜菜的主要种植区。这个问题就严重了。 经过详细比对,李国藩知道,其他糖厂甜菜种植区甜菜的含糖量都在16%至18%,而临泉只能会在12%至14%。出糖率比别的糖厂平均下来要低20多个百分点。企业的盈利,尤其是制糖行业的盈利也达不到20%,没生产就注定企业没有竞争力,只能亏损。 他把收集的资料和自己的观点写成了一份一万多字的详细报告,交给了穆书记。穆书记对此极为重视,针对这份报告里提出的问题,请了省里、市里和县里的各路专家进行了详细论证,最后统一了认识。李国藩的观点站住了脚。糖厂项目下了马。 同时,李国藩又搜集了大量的资料,请教了不少专家,写了一份在县里建设亚麻厂的建议书。最后,投资一个多亿的亚麻厂通过了审批,并正式开工建设。明年就可以开机生产。 第二件事是双河镇发生的机动地承包纠纷。 包产到户后,各村都留有机动耕地,一是为了将来新生人口有地可分;二是为了壮大集体经济。可这些机动地也成了乡村干部谋私的工具。他们对机动地承包多数采用私下发包的办法,土地都被村干部以及他们的亲朋好友承包了,根本到不了普通老百姓手。 县里也下发了一些纠偏的文件,但收效不大。 双河镇兴勇村村民对多年来机动地私下承包意见很大,提出要有知情权,这样就和村委会发生了纠纷。镇司法所和派出所前去调解没有成功,就拘留了带头的三个人。这下村民不干了,上百人涌到了县委县政府闹事。 穆书记很生气,他根本不信双河镇报上来的村民闹事是三个带头者背后怂恿、兴勇村机动地承包根本没有什么问题的调查结论,便派县里有关部门下去调查,并安排李国藩跟进。 李国藩没有听调查组的汇报,而是深入到兴勇,实地了解情况;又委托张海就地帮着自己摸清实情。 县里的调查组调查后得出的结论和镇里上报的大同小异。而李国藩调查的结果和他们正相反:村干部不仅私下承包了机动地,并且承包价位比正常价位低得多。还有多占少算的问题。乡里也有干部涉及到此事里,包括乡党委书记也私下包了二百亩,除了必要的种子、化肥和机耕费外,其他没交一分钱。同时,李国藩还把能够收集到手的证据也一并随同报告交给了穆书记。 拿着李国藩的报告,穆书记对县乡调查结果很不满。于是,把调查组召集来,直接点出了存在的问题,命令他们重新调查,落实他提出的问题。这下县里的调查组害了怕,再也不敢包庇了。结果,导致了双河镇党委书记的下台和多名乡村干部被处理。县调查组的领导也挨了一个处分。只是这些人还真不知道穆书记是从李国藩那里了解的真实情况,以为穆书记的眼线遍布全县。干部们有些明目张胆的违纪行为收敛了不少。还导致全县机动地大普查活动的开展和村机动地公开竞标承包政策的*。 双河镇党委书记的下台,给县委办一位副主任提供了机会,这位副主任被下派到镇里当了党委书记。而李国藩也顺理成章地升为县委办副主任,还兼着穆书记的秘书。二办也挪到了原副主任的单独办公室。成为去掉括号的名副其实的副科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