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张嘴就来 (第2/2页)
商贾,理由合理,可以答应。” “尚礼那边,应能有收获,可撑一撑。” 黄子澄率先表态,了看法。 “臣附议。” 方孝孺想了想后,附和一句。 “那好,听两位先生。” 朱允炆应了一句,下达命令。 “那诸位回去,尽早给吾结果。” 与此同时,另一边。 齐泰领了朱允炆命令,带着本县衙役去了南召下辖各村里。 凡种粮之人,均先自给自足,满足自身需求后,才会再行发卖。 蝗灾过境,影响的是今年的收成。 去岁粮食丰收,农户手里都会存有余粮。 从这些农户手里借了粮食,满足城中其他行业者缺粮危机。 等有了赈灾粮,再一一返还。 既解决了揭不开锅之饶困境,又不至于使存有余粮农户的利益受损。 话的好,且理由合理。 可官差抢粮,屡见不鲜。 在这一问题上,根本没啥公信力。 嘴皮都快磨破了,还是没一个主动借的。 行进到最后,成了半抢半借。 虽只要拿粮,就由官府开出借条,但这些寻常农户,又有几个认字的。 在他们眼里,这借条不过废纸一张。 很多人家,哭抢地,捶胸顿足。
粮价一一个价,那都是救命的。 晚上的时候,齐泰领着衙役,赶着载了粮的马车,直奔县衙而去。 “乡野愚民,冥顽不灵。” “与之相交,实在费神。” “只是借粮而已,又不是不还,就如如丧考批,还需多行教化,以淳民风。” 齐泰坐在粮车上,耳朵嗡文。 悲戚哭喊,犹在耳边。 “齐学士,不少刁民怕就没指望朝廷归还于他们粮食,根本没好好保存借条。” “要没了借条,往后还还粮吗?” 衙役王祥庆牵着马,走在齐泰身边。 当衙役这么多年,要一次没和民有过冲突,肯定不尽然。 但这么多年了,可从没今这样的声势。 文人狠起来,那才是真狠。 最关键的是,经文饶修饰,还能把黑的变成白的。 明明是抢了人粮,反过来还给人扣了顶冥顽不灵的帽子。 “这话何意?” “你也以为,在下抢粮?” “再告诉你一遍,是借,不是抢。” “殿下已上奏朝廷,一旦赈济到位,马上就会返还。” “没了借条,绝不是不还的借口。” “必须做好记录,一家都不能漏。” 齐泰义正言辞,训斥了王祥庆。 “愚民冥顽,不明大义。” “不过以物换物,怎么都不明。” “有借不还,岂不认定愚民所疑?” 齐泰言之凿凿,至始至终只觉是百姓冥顽,从不认为自己无理。 “听齐学士的。” 王祥庆嘴上附和,心中鄙夷。 那些百姓,为何要借。 粮价这么高,一一个样。 人与其白借给官府,还不如趁着这个档口,直接卖出去的。 等将来粮价平稳,还能赚个差价。 啥利息都没有,凭啥白白借给官府。 丝毫主导权都没,便被官府强征而去。 发表些不同意见,反倒还成了愚民。 同一时间,叶县县衙。 朱允熥用了整整一,连走了叶县和舞阳两县。 不挨家挨户走遍,但至少算choucha到位。 实际情况,很严重了。 大多数人家,早揭不开锅了。 没粮可食,不出几日,就要死人。 “陈敬宗的粮,啥时候能到?” 两淮商会商队多,还在富明实业之上。 加之,两淮商会依靠朱允熥的细盐赚了不少钱,一直想做些事报朱允熥的人情。 当然除此之外,也还想和朱允熥往深牵连,以便借朱允熥得更多的势。 因而,早就想做些事情,表一下自身价值了。 既还要接着合作,朱允熥便把机会给了他们。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