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分账是王道 (第3/3页)
远主动打电话给广播电影电视部的田聪明,跟他说中影的统购统销不适合电影发展。
田聪明就说:“那老吴你介绍一下国外的经验。” 吴思远就说:“电影是要分账的,如果电影卖座了,电影院该分的分,应该让大部分的钱回馈到制片人的手里,这样制片人才能拍出更多的好电影,电影事业才能够繁荣。” 嗯,杨叶对吴冷夕说的话。实际上就是吴思远对田聪明说的话。 杨叶把这个历史进程提前了。 当时,吴思远代表香港和内地谈判,双方谈了几个月,终于达成共识,电影分账制度就建立了。 当时的分账比例是制片、发行、放映按照35:17:38的比例来实行。 每年引进20部好莱坞分账电影,也是吴思远一手促成的。 吴思远告诉田聪明:“有了这些引进电影打底,让别人有钱赚,人家才愿意进来跟你玩,才愿意来投资。” 从1995年开始,每年引进十部好莱坞电影,分账比例是13%。 这实在是太少了,跟踏马没有一样。 后来为了加入世贸,改成了20部,有效期十年。并且承诺协议到期后,会进一步扩大分账比例。 而且,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扩大,也会进一步开放电影市场,增加引进电影的数量。 后来,国内的市场真的扩大了。 美国电影协会MMPA就来找国内谈判,要求扩大进口数量和分成比例,但内地置之不理。 骗子! MMPA一怒之下,在世贸那儿告了内地一状。 这事内地理亏,说话如放屁,官司自然是输了。 谁知道,内地输了官司之后却拒不执行,耍起了无赖。 输了又怎样,我踏马就是不放开,你能咋滴吧? MMPA盛怒之下,使用了增加一系列贸易壁垒的手段来逼迫内地就范。 来来回回折腾了两年多,最后内地被弄得灰头土脸,不得不放开限制。 2012年,在原定的20部分账电影的基础上,增加了14部特种分账电影的配额,总计34部。 而分账比例也提高到了扣除电影专项基金之后的25%。 中国电影专项基金收取标准是电影总票房的3%,也就是说进口电影可以拿到一部电影的97%的票房的25%的收入。 有点拗口,反正就是这么个意思。 这协议达成之后,很多人吓尿了,觉得中国电影完蛋了,签这个协议的人一定是踏马的卖国贼,死汉jianian。 结果却是,扩大引进好莱坞电影的数量之后,不但没有搞死中国电影,中国电影反而更加活跃了。 电影票房排行榜上,各种电影类型五花八门,反观北美的票房排行榜,一水的漫威。 而且,内地尝到甜头之后,甚至暗搓搓地把分账名额给提高了。 虽然没明说,但它的确没有卡死,比如2016年上映了39部分账大片,超了5部。 这件事……大家都假装不知道。 事实证明……有竞争,才有进步,闭门造车是不可取的。 …… 吴冷夕离开片场后,北影厂的厂长汪洋很快得到消息,兴高采烈地来到片场,要拉杨叶去喝酒。 高兴啊! 这些电影厂都踏马穷得快揭不开锅了。 早先中国电影使用的是苏联模式。 电影厂拍片子,必须找中影申请资金,中影拿一笔钱给你,片子拍好了,它再花一笔钱收回去。 电影厂就指着这笔钱吃喝了。 四年前改革,中影不再给电影厂提供资金了,电影厂以银行贷款的形式自筹资金,拍了电影,再卖给中影。 如果片子没拍好,中影不收,那完了。 欠着银行钱呢,为了还债,只能卖电影厂的资产了。 有人说那你把电影拍好不就行了? 卧槽,除了杨叶这个挂壁,再牛逼的导演也不能保证自己不出烂片啊。 大家不知道分账好吗?又不傻,当然知道,只不过没人敢提罢了。 杨叶是一个外人,他提了就提了,也没人能把他怎样。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