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盗亦有道 (第3/3页)
我们来出。”他看着甲板上一根横卧的竹竿,灵机一动道,“东坡兄,你是大词人,所以要求得苛刻些,这样吧,这里有根竹竿,还有一双草鞋。你就做一首词吧。”
苏轼抚须大笑:“这题出得果然苛刻,恐怕那秋闱的帖经墨义都未有这般难度。不过,苏某也想挑战一番。” 他闭目凝神,思考了起来。 此时,江面上下起了细雨,细雨蒙蒙,使得士子的直裰上都湿润了一层。 苏轼伸出一只手,滴滴雨珠在他掌心翻滚。 “好雨!”苏轼眼神清亮,思考片刻,开口念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他低头看着甲板上的竹竿和草鞋,眼神充满笑意,提高声道,“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好啊,好啊。”一旁的进士情不自禁叹道,“好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诗兴大发,一气呵成道。 柳明眼见苏轼创作诗词的全过程,不觉感叹兴怀,对方的诗词,浑然天成,生在宋朝,能够亲眼所见,实在是莫大的幸福。东坡本人,仙风道骨,爱词如痴,观其作词过程,只觉是一场视觉与听觉上的饕餮盛宴。 “柳兄,刚刚拙词一首,请多多斧正。”苏轼晃过神来,从词神的状态脱离出来,也是心满意足,对柳明欠了欠身。 要这柳明,刚才光顾着欣赏苏轼的词,想着前世的高中班主任该如何分析苏轼的中心思想,全然忘了自己还要一桩大任务。 这刚刚听了苏轼的话语,才清醒过来,自己还有一篇词要做。 一旁的书院众人都面露担心之色,这首词做得绝佳,不知柳明改如何应对。 还没等柳明发言,苏轼倒是率先话了:“柳兄,与你赛词,上天眷顾我好运,让这首词从我口中出,我也算是满意了。不过呢,我总感觉这次还差那么一,还未到达那层境界。算不上最佳。”苏轼又自言自语起来,“只是那层境界,不易突破……” 这苏轼又眼神飘渺起来,似乎全然忘记和柳明赛词一事,蹲在甲板旁,物我两忘,想着自己如何突破境界去了。 面对苏轼的这首历史上著名的定风波,自己要想胜出,眼下脑中只有一首合适的词。 不过,柳明一脸苦相——肚中这首词……好像还是苏轼的。 苏轼现在年轻气盛,自己若是念几首其晚年的词,也许还能蒙混过关。但是,让柳明不确定的是,他不知道这首词苏轼所做的年份。倘若这一次,再被对方发现,那么抄袭之名,便种下了,再难洗清。 可是,如若不应对,这么青州士子百姓看着,自己着实难以全身而退。 柳明这次真的有些尴尬。 现在势同骑虎,实为难下…… 江风吹过,他不禁微微一哆嗦,这后背的里衣已经湿透,风再一吹,寒冷无比。这个场景颇为滑稽,江上漫漫细雨,苏轼蹲在一旁,念叨着他的那一层境界,几乎忘了赛词这一桩事,而柳明站在旁边,进退维谷,心中焦灼,想着是否要将对方的词念出来。 双拳紧握,眉目焦灼,柳明深吸一口气,心脏咚咚直跳——他只能赌自己的运气了。 此时,波涛汹涌,客船船身微微倾斜,众人皆扶住栏杆,避免摔倒。甲板上,妇女去抱孩,青年搀扶老人,场面略显混乱。 人生难得几回搏! 柳明上前一步,挥舞衣袖,声音气贯长虹道:“好一阵风浪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首词,高中重课文,自己背得纯熟无比。在这波涛拍弦,江上云谲波诡之时,念出来倒也是爽快。 刚一念完,只见有人喊道:“东坡先生,危险!” 柳明一回头,只见一阵风浪打来,刚刚蹲在甲板上的苏轼,一时间失去了平衡,跌倒在地,人在湿漉漉的甲板上翻滚着。 柳明心里一急,怕那苏东坡撞伤,一个箭步窜了上去,扶住那苏轼,将他稳住。 苏轼此时脸上已经是青一块,紫一块,眉角都给撞破了,他却全然不觉,抓着柳明的手激动道,“到了,到了!” “到什么了?”柳明以为苏轼脑袋被撞傻了。 “你的这首词啊!”苏轼表情如痴如醉,“气魄极大,笔力非凡。” “苏兄,你脑袋上流血了,不擦擦吗?”柳明问道。 “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人道是’下字极有分寸。‘周郎赤壁’,既是拍合词题,又是为下阕缅怀公瑾预伏一笔。”苏轼继续沉醉道。 “苏兄……你的血都留了一地了” “好啊,好啊。”苏轼摸着三缕长须,摇头晃脑,“这‘灰飞烟灭’四个字,便让我想起曹军的惨败,真是形象贴切,字字珠玑。” “苏兄,你脑袋别晃了,血洒得更快……” 很快,苏轼的脑袋被缠上了绷带,他却像个孩子一样,拍手大笑,“这层境界,就是我之前要寻找的,果然到了,妙哉,妙哉!” 江阔云低,水天一色,东坡的笑声好似绵延千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