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官制改革 (第2/2页)
布政令。 乡镇一级,主官称为镇长,辅助官四人,分别为:财务官、团练队长、药馆医师、镇学校长。 村庄一级,主官称为村长,辅助官四人,分别为会计、民兵队长、赤脚医生、村学教师。 自秦朝灭亡后,汉朝无为而治,儒家治理天下,便有了“皇权不下乡”的说法,指的就是皇权很少干涉乡镇村庄的人事任免,而由乡村自决。 但自古以来便对么?后世的经验证明,基层可以自治,但仍要在官府的框架内自治。 整个改革,晁盖将其命名“官吏一体化”改革,即,不再区分“官”和“吏”,而是将他们统称为“公职”人员。划分成十二品。 十二品: 村庄会计、民兵队长、赤脚医生、村学教师为公职十二品,月俸500文,半年一发。 十一品: 村长,月俸1000文。半年一发。村官也没人是靠月俸活着的。 十品: 乡镇财务官、团练队长、药馆医师、镇学校长,月俸2000文。 九品: 镇长,月俸4000文。这些乡镇的地头蛇,也不会靠月俸生活,最重要的是这层身份。 县局:行走十一品,月俸1000文,城市补贴1500文;督办十品,月俸2000文,城市补贴1000文;佐官九品,月俸4000文,城市补贴500文。 宋朝城市的生活平水,每月收入1000文算是在温饱线挣扎,1500文基本够过活,每月2000文,已经足够生活。每月4000文就能有盈余。 八品: 县丞、县尉、县局长,月俸8000文,无补贴。 七品: 县令为七品,月俸15贯。 县师爷为九品,月俸4000文,城市补贴500文;文书十品,月俸2000文,城市补贴1000文。
六品: 州府通判、都监、曹主,月俸25贯。 州曹行走九品、督办八品、佐官七品。 五品: 州府知州,月俸40贯。 宋朝官员的月俸大致可分为“正俸”、“加俸”、“职田”三类。正俸包括俸钱,春冬服装衣料等。县令每月俸钱为20贯,小县县令12贯,每月禄粟五至三石,且地方官员还配有职田。除正俸之外,还有各种补贴,如茶、酒、厨料、薪、蒿、炭、盐诸物、喂马的草料及随身差役的衣粮、伙食费等,数量与具体官职挂钩。 而且晁盖的规划中,一律取消。 这种明目繁多的补贴,不但会增加库房后勤压力,而且更容易滋生腐败,倒不如全部用钱自己购买。 “若是如此改革,恐怕公职人员的数量会膨胀数倍!” 宗泽有些担忧的说道。 按照以前的官制,官员 公吏 编外行走,人数在180-200人之间。 可要按照现在的官制,知州1人,文武2人,文书10人,十二曹360人,外加带刀捕快50人,就是423人,人员比之前的官制还扩张了一倍! 宋朝一大弊政,就是冗官,不由得宗泽不担心。 “宗大人无需担忧,宋庭冗官主要是吃空饷人员太多,人浮于事,效率底下。改革之后,人数看似多了一倍,工作效率却大大提高。而且,取消各种福利、火耗之后,总支出的费用并没有增加。” 简单点来说就是,把上层官员的财富削减、福利取消,用于补贴下层官吏。这也算是另类的劫富济贫吧。至于改革之后效率能不能提高?有没有效果?晁盖其实心里也没底,就拿登州一府九县做个实验吧。 如果效果好,将来大范围推广。如果有问题,及时发现后,船小好调头。 “若是如此最好。那不足的编制名额如何分配?” 宗泽问道。 “村、镇两级,让他们自己推荐,报送给我们名单即可。县、州两级,现任人员去除空饷之外尽量留任,不足名额,我带来的学子,每州县留五十人,让他们担任各曹佐官,学习政务。再张贴告示,面向州县内的学子公开招募督办、行走等办事人员。三日后,我将主持一场面试。” 为了尽快招募人手开展工作,就不进行纸面考试了。 “他们怕是有些顾虑,一旦为吏,终身为吏的观念根深蒂固,若非科举无望,怕不会有太多学子愿意出面应募。” 宗泽的顾虑不无道理。 有宋一代,虽然公吏在州级地方行政中承担了繁重的职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宋朝对“官”与“吏”有着严格的阶级鸿沟,不可逾越。 想要成为宋朝的官,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读书科举;一种是家族蒙荫。比如蔡京就给自己家里许多子弟蒙荫,蔡家子弟四处去做官。 而“公吏”则不同,一但为“吏”一生为“吏”。 宋江奋斗半辈子,想从“吏”转变成“官”而不可得,最后还得靠着“杀人放火受诏安”的手段,才实现了阶级跃迁。 真正有抱负的学子,不到最后心灰意冷,不会选择从吏这条路。 “无妨,我将书写《公职人员晋升条例》,随同招募公告一同公布。贯通上下渠道,能者上,庸者下。让名将拔于卒伍,主官起于小吏,这将是我梁山与宋庭最大的区别。” 唉,又得当一次文抄公,合着我辛辛苦苦把智力提升到100点,全都用来挖掘脑海中的深层记忆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