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七十七章:向北移民 (第2/3页)
/br> 当然,这种潜力基本上也到头了。到了2010年,法国人口用了一百年时间,人口4000万上涨到6000万;斯拉夫人口从1.2亿上涨到了1.4亿。上涨幅度rou眼可见。 拥有近亿人口的汉民,占有当前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数量,至少应该占有世界三分之一的土地,才算合理。占有二分之一的土地才算是宽裕。 后世十四亿人蜗居在7%的土地上,还在沾沾自喜,那逼仄程度也就只能比阿三国强点了。 “加快迁移速度,赶在立夏之前将试行的三地人员迁移完成,赶上完成第一季的种植。” 晁盖吩咐道。 立夏之前还可以播种一季谷物和大豆,到秋季收获,再播种冬小麦。 错过时令,后续的移民粮食供应就需要政府加大补贴,会为官府增加负担。 在吴用、公孙胜、宋江三方合力之下,四月底,立夏到来之前,京畿路、京东西路、京东东路六万户,将近三十万人口完成向辽东、高丽半岛的迁徙。 分配出去土地3000万亩,但占据辽东、高丽半岛的耕地面积只是一小部分。 国内集体农庄的建设也在如火如荼的开展,有了一年前救灾时集体农庄的经营和建设经验,这次大规模推行集体农庄建设速度很快,也没有耽误农耕。 集体农庄有利有弊,有利的一面是集体劳动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而且集体收入、集中分配,可以安定民心。弊端同样明显,就是容易养懒汉,降低人们劳动的积极性。 但历史证明,集体农庄这种新事物的出现,至少在前期的十年内,比零散的个人劳动更有竞争力。只要给自己十年时间缓冲,就可以统一全国、完成向外移民的正向循环,到那时再包产到户便是。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后招,所以晁盖才决定顶着各方面的压力,大刀阔斧的进行土地改革。 不知不觉,进入到了五月。天气渐暖,万物繁茂。 晁盖决定把改革的范围继续向其他各路扩展。 燕云十六州的地主、富农向河套地区移民;龙骧军负责安置。 河北东路、河北西路、河东路三个地区向黄龙府移民;豹韬军负责安置。 京西北路、京西南路两个地区向辽阳府移民;云风军负责安置。 淮南东路、淮南西路两个地区向辽西走廊移民,天王城负责安置。 预计还会移民十四万户,七十万人左右,秋收之前完成迁移,正好赶上冬小麦的种植。 “举全国之力,以移民和农庄改造为最先要务。” 晁盖现在每月410万的天命值几乎每月都会花光,大把大把的物资兑换,确保移民和农庄改造能快速完成。 全国因为土地改革而动荡,国内局势不稳,晁盖外出巡察,刷天命值的想法都暂时压下来了,天天坐镇梁山。 越是改革的关键时刻,他越是不能轻易离开人们的视线,他需要让所有关注他的人,看到他稳如泰山的身影。 有晁盖坐镇,在最前方顶着,吴用和公孙胜的压力骤减,麒麟军区六万大军奔波各地,配合押送移民迁移,果断而高效。 华夏国内大刀阔斧的改革,对周边各势力震动巨大。 “晁盖果然是小民之见,竟然没收百姓土地,得罪士绅大族,离身死国灭不远矣。” 蔡京听闻之后大喜过望,撺掇监国的赵桓屯兵潼关,待华夏内乱四起时,出兵恢复失地。 “腐儒之见!” 负责军政的刘延庆当场嘲讽道。 “焉敢如此!” 蔡京气的手指哆嗦,指着刘延庆想骂又带些忌惮的说道。 “监国容禀。我大宋如今主要敌人有四,一是东方华夏,二是西北西夏兵团,三是熙河边境吐蕃,四是川东伪楚王庆。” 自从大宋落败,偏居一隅,面临亡国之危,武人地位骤然提升,作为军中巨头,以前干啥啥不行的刘延庆摇身一变成了国之柱石,手下的西军精锐更是大宋安全的保障,儿子刘光世、猛将王禀、韩世忠手握重兵。 这也是刘延庆敢硬顶蔡京的底气。 刘延庆继续道:“目前华夏兵锋最盛,无论西夏还是伪楚都面临华夏兵团威胁。所以他们才无暇他顾。而如今,华夏内乱,西夏与伪楚压力减少,很有可能会侵扰我大宋边境,此时此刻,我大宋应尽快做好南方和西北的防备,而非屯兵固若金汤的潼关!” “荒谬!华夏既然内乱,西夏、伪楚为何不会反攻华夏,而来攻我大宋?” 枢密院知事张浚反驳道。 刘延庆白了一眼张浚,他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向这个不通军事,而窃据枢密院高位的人解释。 华夏兵锋之胜,前所未有,刘延庆之前与其交手,几乎没有还手之力。现在又经过北方数次大胜,威名更胜从前,即便华夏国内生乱,但是军兵战力却没有损耗丝毫啊。内乱最多让华夏军团物资补给出现问题,无法远征。可若是进行防守,谁敢说能在他们手中讨到好处? 西夏面对一个驻扎在河套的龙骧军都表现的畏畏缩缩,伪楚更是被金刚军打的丢了半个荆湖北路,再借他们几个胆子也不敢侵扰华夏啊。 而大宋如今偏居一隅,四面皆敌,南方更是被分割乱成一团,这么明显的软柿子,谁都想上来咬一口的好吧。 “无能之辈,不配与我讨论。” 刘延庆直接一句话顶过去,把张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