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03章 不是运气 (第1/2页)
汇嘉的两个鉴定师就像冻住了一样。 现在已经不是头皮麻,而是人都麻了,看李定安眼神,就像是看神仙。 说实话,汇嘉虽然比不上保力的底蕴,比不上国博和故宫专业,但在艺术品、在收藏界,绝对是能排得上字号的。 稀奇古怪的古董他们见过不少,在拍卖会上捡漏的也不稀奇,但这样的,真心没见过: 阿拉伯人造的东西,伊斯兰教的圣器,属国外造、也是从国外流进来的一件外国古董,里面装的却是中国的银元,还是绝版银元? 问题是,那东西封的严严实实,李定安怎么知道的? 此时再想,那句“至少值上千万”,就像是……未卜先知? 所以说,这两位没跑过去把李定安摁地上研究研究,已经算是够镇定了。 同样的,杨光信也处在半疑惑,半迷茫的状态,因为他也想不通…… 李定安却老神在在,一枚挨一枚的看着洗出来的银元和铜币。 这是马元海送的…… 这是韩起功…… 这也是韩起功…… 还是韩起功…… 这是治成章,这是马敦静…… 不管是谁送的,都是世所罕见的珍惜币种,不过系统的估价并不高:每枚一律五十万。 明白了,扑满只值四十万…… …… 前后也就十来分钟,所有的银币就被清理了出来,相对普通的放一边,绝版的再放另一边。 一位汇嘉的鉴定师数了数,能称为珍品的,足足有十六枚。 再算价格…… 他“嘶”的吸了口凉气:何止上千万? 何安邦大手一挥:“老马,先给估个价!” “啧”的一声,马老师摇了一下头,“不太好估!” 怎么就不好估了? 刚要问,何安邦又猝然顿住。 还真不好估。 因为这两年的古币行情太乱,特别是袁大头。 就拿“甘肃加字版”来说,去年秋,嘉德秋拍时就有这么一枚,成交价一百五十九万。 但年底,佳士德冬拍,成交价又成了五十二万。 仅仅过了三个月,也就是上个月沪上宏盛春拍,同样的一枚,价格却一路狂飙,翻了整整十倍,最后以五百三十万成交,加上佣金,六百万出头。 这怎么估? 但不管再乱,既便是将桌上这些银分开一枚一枚的出,总价最少也在千万以上。 而且品种还如此之全,可谓是将珍惜版的袁大头一网打尽。遇到喜好这一类的,整体价格再往上翻一倍都绝对有人要…… 但李定安才花了多少钱,三百万? 而且要不是杨光信和他抬扛,三十万就能拿的下来…… 心里震惊的不要不要的,缓了好一阵,何安邦才回过神。 他叹了口气:“东西先放着……老规距,先给大家夥解解惑。” “哦……对……李老师,你坐!” 丁老师,也就相对年轻点的那位馆员连忙起身,给他搬了把椅子。 李定安受宠若惊:“丁老师,您客气……我站着说……” 他想了想,从箱子里拿出那张台签,然后又在地上瞅了瞅,把刻有小字的那一块碎银捡了起来。 “各位老师,你们看一下就知道!” 两样东西摆在了桌子上,然后围过来的一圏脑袋。 “嗯,怎么刻的是汉字?” “圣行之礼,就是回族人的割礼吧?” “庚午年,还是繁体字……民国的东西?” “肯定的,不看那么多银元?” “但之前谁能知道?” “这倒是……” 何安邦指了指标签:“努日、泽海是谁?” “不知道!” “这个阿拉伯词呢?” “也不知道……” 得,问了一圈,谁都不知道? 倒不是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