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712章 关于现代诗的感想 (第1/2页)
关于现代诗之感想 文/安如山成稿于2008年7月23日 安如山到网络博客、空间上一浏览,啊?如今这年头,诗歌好流行啊。正因为这流行的诗歌,安如山今天就来说说诗歌,说说中国的诗歌。 中国现时代的诗歌大抵可以总分为两类。一类是新诗。一类是旧体诗。 中国的新诗和旧体诗,安如山都不是喜欢,也不是很擅长。但安如山根本就不把新诗看作诗,而旧体诗则又太呆板。 从诗经到离sao,从先秦散文到汉赋,从魏晋骈丽文又到唐诗,从宋词元曲又到明清小说。中国文学从一个辉煌走向一个辉煌。而其中的诗经、离sao、汉赋、魏晋时代的骈体、唐诗、宋词、元曲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在“韵”上有一定的规律。安如山暂时将此一大类总归为“韵律文”。 在中国文学史上,“韵律文”基本上占据了中国文学史的整个殿堂。这一现象是由中国语言文字的根本特点所决定的。中国文字是形辩的文字而非音辩的语言。中国语言的发音并不复杂,后辅音的现象很少,只有两个不完全具有辅音特点的鼻音,多是以元音结尾。这样,元音和元音组合相同的情况就是最常见的现象。大家知道,前辅音不同,而后面的元音和元音组合相同的形式,就是同韵。再因为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而且一般的调都在5调以上。汉语标准的北京普通话也有最基本的5调。这5调与其相同的韵组合起来,就使我们的汉语言具有了特别的韵律美。再加上汉语具有广泛的单音节字特征,并由单音节形成叠声和叠韵的特征、并形成双字词组、四字成语的结构对称和谐的固定搭配,使汉语又具有天然的结构对称美。因此,汉语的特征决定了中国文学以韵律文为主的发展必然规律。 但是,不幸的是,从19世纪中叶起,由于中国饱受西方的文化侵略和精神侵犯,西方文化逐步开始迈入中国的文化殿堂,并不断侵入中国古老优秀文化的肌体。大多数的西方文化和西方的“民主”和“科学”一道被介绍到了中国这块神圣的东方净土。到20世纪初,西方文化终于开始了占领中国文化领地的总冲锋,一些所谓的先进“文人”掀起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批判对象的旷日持久的新文化运动。 在这场新文化运动中,中国的经典文化儒学、道学、佛学等都首端其冲地受到了最致命的冲击,甚至打击,就连最基本的中国人的语言形式、书写形式、文学模式等都开始了巨大的变革。中国文学史上最哀伤的一笔--新诗,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所谓“新诗”就是区别于中国“韵律文”的一种新诗歌体裁。“轻轻的你走了,正如你轻轻的来。”这句张爱玲的诗句成为了新诗的经典。然后又有“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和“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这样的诗句的产生。再后的郭沫若们、席慕蓉们和当今的赵丽华们我就不说了。所有的这些形式不一样的“诗”都是今天我们这个时代的“新诗”的范畴。 “新诗”是什么东西呢? 对于这个问题,安如山是这样理解的。中国新诗的产生是中国文人太崇洋媚外的结果。中国新诗是中国文人模仿西文诗歌“中文翻译体”的结果。 在新文化运动后,有大量的西方诗歌被翻译到了中国。因为中国语言文字与西方语言文字的本质区别是有韵与无韵的区别。无韵的诗歌是不可能翻译为有韵的诗歌。因此,翻译家们在翻译西方诗歌的时候就只能遵从“通、雅、信”的总原则进行意境的翻译,因而就形成了一种西方诗歌的“中文翻译体”。这种中文翻译体式的“诗歌”,对于中国文学来说,根本就不可能称之为“诗歌”。对于西方诗歌的翻译,最成功出名的中文体翻译就是对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那首“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而这首“中文翻译体”也只是符合了中国诗歌结构美的特点,而没有符合中国诗歌韵律美的特点。因此,安如山认为,诗歌是不可译的。这就是西方人永远也不知道中国唐诗宋词之伟大的根本原因。接下来的中国人翻译的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泰戈尔的诗等,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不可能读出其任何诗味来的。这就和谁也无法把最简单的唐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翻译成符合结构美、对称美、韵律美三个特征的英文诗是一样的道理。 但是,那个时代的“文化新人”却要把一种不伦不类的“中文翻译体”形式的“诗歌”作为他们的诗歌创作的模仿对象,并将之发扬光大。因此,现时代新诗的产生和飞速发展,是中国文学史在整个20世纪的一个天大的笑话。 然而,这个不伦不类的笑话至今仍有人在坚持并“改革”。 网络时代,在这个偌大的中国,还出现了一种典型的“新诗”形式--梨花体。在中国诗歌史上,梨花体的产生,已经标志着中国诗歌走入了一个永远无法回头的死胡同。 大家请看一首当今诗坛“梨花体教主”赵丽华写的诗。该诗名《深南大道》。 深南大道 文/赵丽华 亲爱的深圳朋友们 深南大道是你们的 深南大道也是我们的 但归根结底它还是你们的 为此,安如山也在一分钟之内猛敲键盘回应了一首《赵丽华与安如山》。 赵丽华与安如山 文/安如山 亲爱的网络朋友们 赵丽华是你们的 赵丽华也是我们的 但归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