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02章 乱我家者 (第3/3页)
ss='gcontent2'> “眼下地方时有叛乱,各地卫所说不准什么时候就要出兵平叛。” 朱高炽递出奏疏,朱元璋也顺手接过看了看。 “皇爷爷,这是宁王叔上奏的奏疏,孙儿不敢做主……” “嗯……”朱元璋微微颌首,朱允炆见状也派武英殿太监前去礼部取贡表,召四夷馆翻译官员。 朱元璋没有继续说下去,似乎察觉到了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提起了朱高煦,他的脸色瞬间变得阴沉了许多。 “奴婢是指挥使武云之子亦失哈,海西女真人……” 对于这种传道授业解惑的举动,放在以前朱元璋或许会很高兴,但自从经历了朱高煦与朱允炆二人配合后,朱元璋就有些不耐烦了。 他终究没有对亦失哈这个小人物上心,这样的举动也让亦失哈心里有几分失落。 苦笑之余,亦失哈不难想到一直记着他名字的朱高煦。 朱元璋看着那本奏疏,眼角微微眯了一丝。 “若是将这两个孩子交给他抚养,他应该能把这两个孩子养的很好吧”傅忠不免遐想。 只是面对他的想法,朱元璋却摇摇头,将奏疏丢在桌上: 可以说,在这两个人理政时期,朱元璋每日能处理的奏疏很少,他们也很少会主动上前来找朱元璋解惑。 如果仅凭往年的棉衣、棉被来御寒,那恐怕今年大宁会出现冻伤冻死的事情。 太监叩首应下,随后便在朱元璋的挥袖间退下。 “那小子应该快出来了,应该快了……” 庙堂上的那些官员不管怎么搞小动作,没有钱就是办不成事情。 如老朱自己刚才所说的一样,人一旦习惯了安逸,便会讨厌那些杞人忧天的人一样。 府县城之外,朱元璋还要求乡野集镇的百姓建立社仓、义仓。 入八月中旬以来,西北的鞑官反叛,东北的女真人叩边,北方兀良哈和鞑靼、瓦剌倒是还算安稳,但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南下打草谷。 “爹倒是安稳……” 只是小人物的想法都是奢望,而大人物的想法往往能更顺利实现。 朱元璋说出了地方粮食的问题,在当下这个征收实物税的时代,朱元璋本人并不相信前元残留的那批官员,因此他将明代粮仓按照不同等级划分不同片区,交给不同的阶级去管理。 “奴婢领旨……”随身太监见状应下,朱高炽三人也先后作揖,唱礼:“孙儿领悟……” 朱允炆见状也不敢耽误,毕竟眼下已经九月初一,大宁那边再过半个多月就要开始下雪了。 能让傅友德这么说的人,恐怕也只有这几个月来不断提出奇思妙想的朱高煦了。 府县之中,朱元璋设立常平仓,让地方衙门管理。 “嗯……”听到亦失哈的自我介绍,朱元璋想了想武云这个人,却似乎因为年代久远而记不起了,最后只是应了一声,便继续往前走。 “好在有嫂嫂的血脉庇佑,若是我们出了什么事,傅家最少还能有血脉流传下去。” 朱允炆理政两年半,早已经积累了经验知道该如何处理,而朱高煦更是摸清了老朱的理政思路,往往都是根据他的思路来进行修改和拓展。 和朱高煦预判的一模一样,帖木儿果然派人来朝,并且贡马二百匹,送来了一份极其rou麻的奏表。 朱元璋态度强硬,但毕竟眼下缺马,他的态度如此也十分正常。 傅友德目光眺望长廊外的天空,眼神中流露几分追忆。 “早前高煦与魏国公聊过军屯籽粮的事情,高煦的说法就很不错。” “另外给你那几个弟弟写信,让他们别意气用事,朝中还有人情待他们还。” 一想到曾经那个尊重大哥的老三如今公然争储,朱元璋就觉得心里十分难受。 “让人好好照顾这二百匹马,但凡死了一匹,都让司牧局的主官陪同殉葬!” 与之相比,同一时间的朱元璋也拿起了一份奏疏,略皱眉头。 在他看来,卫所掌管军屯籽粮确实很不妥,毕竟军屯籽粮不是一个小数目,一个五千六百户的卫所,往往能在秋收后囤积几万石粮食。 良久后,他才对二人开口道:“我若是出了什么事情,你们不要自暴自弃,好好在朝中当差便是。” 行礼结束,朱高炽退回自己的位置上坐下,继续低头处理奏疏。 傅忠看着那背影,欲言又止,却又不知道说些什么。 在这种情况下,突然冒出一个监察御史上疏,想要把储备仓的管理交给六部,朱元璋没杀人已经很克制了。 五十万斤棉花,这在明初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更何况你别忘记,那卫所还握着地方上的粮食,若是把卫所的粮仓交出,日后下面的军户岂不是成了从别人口中乞食的兵乞儿?” 好端端的一家人,怎么自己还没走,就乱成了这样子? “让兵部和工部制棉衣十六万件和八万床棉被,务必赶在下雪前送抵大宁,总不能让我大明朝的官兵穿着单衣在北方戍边。” 老朱虽然也知道要思备,但闲暇过后还是不免有些牢sao。 站在他身旁,朱允炆也小心提醒道:“爷爷,要不然礼部将贡表原文送来,再差两个四夷馆官员上来诵读原文?” “你若是收回了军屯籽粮,那偏远地区的卫所一旦遭遇叛乱,无口粮可吃,无行粮出征,届时又该如何?” 粮食,就是朱元璋蔑视一切的根本。 朱元璋看向朱允炆,与他四目相对的同时,也苦口婆心的叮嘱:“军屯籽粮没有必要收回……” 朱允炆看着朱元璋的表情,发现没有什么不对劲后才试探着说出自己的看法。 “你先退下吧,日后再有人上奏这种奏疏,统统驳回。” 兴许,不仅是傅友德,就连他也已经认命了…… 只可惜古代不比后世,尽管棉花已经被大明君臣推广了二十几年,但它的生长范围依旧在长江、黄河流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