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27章 城中皆白丁 (第2/3页)
匠户们散去,朱高煦也遣散了随自己北上的兄弟们,只叫了亦失哈三人与他进院。 林五六见状,留下了十来个兄弟巡查这简陋的王府,自己跟随朱高煦进了院子。 不多时,三人来到了那二百来平的主屋会厅中,朱高煦也笑道:“日后这里就算是承运殿了,王府如此就足够了,不必再大费周章,弄块牌匾就行。” “是……”张纯诧异应下,对于朱高煦,他实在有着太多不解,毕竟他与当下南边传回的许多藩王消息太过不同。 面对他的疑惑,朱高煦也没有顾上,而是对林五六道: “今日起,吉林城只有两个千户,一个是张纯,另一个就是你了。” “谢殿下!”听到自己终于得偿所愿,林五六激动的想要下跪,但是一想到自家殿下不喜欢跪礼,连忙改为作揖。 瞧他的模样,朱高煦也道:“你这名字当了官不太好听,我给伱改一个……” 林五六的名字起源于他家的位置,因为住在羽林坊第五弄,加上是家里第六个孩子,所以他爹给他取名林五六。 这种取名方式在元末并不奇怪,但如今林五六成了千户,自然要改一个。 想着,朱高煦想了想脑中名字,最后才说道:“你到这只能种粟麦的地方才得以升官,就叫林粟好了。” “谢殿下赐名!”改名为林粟的林五六笑着应下,不过他还是挠挠头道:“殿下,这粟字怎么写?” “……”听到林粟的话,朱高煦挑了挑眉,不由在心底叹了一口气:“看样子还是得提早开一个扫盲班才行。” “过几天教你们读书的时候就知道了。”朱高煦对林五六交代,同时也看向张纯:“城里识字的有几个人?” “只有四个,一个是末将,另外三个是王镇抚和李吏目、刘吏目。”张纯如实回答,心中有些诧异。 “城中十五岁以下孩子有多少”朱高煦再问。 “约九百人。”张纯再度回答,朱高煦闻言也开口对亦失哈道: “之前招募的吏目有几人?书籍、纸笔砚墨等物可都买到了?” “二十二人,书籍三千套,三千摞纸笔砚墨都在南边的船上。”亦失哈不假思索,朱高煦闻言颔首,转头对张纯说道:“城中可还有空地?” “还有许多,此前吉林城是按照卫所修建的,足以容纳三万人,当下只有不到七千人。”张纯回答。 “好”朱高煦颔首,对三人吩咐道:“虽然还是早春,但还是得劳烦城里的人。” “明日张纯你与林粟一同组织兵卒前往挨家挨户通知,便说王府发徭役,要在城中修建两座书院。” “一所供所内兵卒学习,一所供十五岁以下的后生学习。” “城中百姓免除学费,等南边的队伍来了就开办书院。” “这……”张纯欲言又止:“殿下,以所里的岁粮,恐怕养不起这么多读书人。” 张纯的话没有说,那三千套纸笔砚墨和书籍花费可不少,足足花了朱高煦一千六百余贯。 若是放在以前,别说养这两千多个要学习文字的人,就是养一千兵卒都得看辽东都司的脸色过日子。 不过,如今朱高煦来了…… 面对张纯的话,朱高煦笑着安抚:“钱粮的事情不用cao心,四月初辽东都司会送六万余石粟、米入库。” “六万?”听到朱高煦的话,张纯瞪大眼睛,那放在以前可是吉林船厂两年的开支。 “不止,等后续南边的队伍来了,还会带一万多石粮食。” 亦失哈也笑着与张纯说着,而张纯这时才知道了朱高煦的实力。 他不是一般的郡王,也不能用一般的郡王待遇来衡量他。 张纯还在惊讶,朱高煦却坐在椅子上对三人说道: “日后城中的钱粮、兵器打造等都交由亦失哈来打理,你们二人就只管练兵。” “当下的当务之急是先将所里的耕地给分给军户们,算上我们带来的那些家眷,差不多是一千四百七十户。” “所里的田地按照这个来分,基本每户能领耕地两亩。” “南边的队伍会带来三百匹挽马,这些马虽然也是王府的,但平日里就交给百姓们圈养,五户养一匹来耕种,开荒。” “开荒的耕地由王府统一分配,都均分给百姓们。” “待四月初,城内以人头来领粮,每人每月领六斗粮,兵卒除外。” “不过记得提醒百姓们,这粮食不是一辈子都发,只是为了让大家开荒时没有后顾之忧才发放的。” “待开荒的田地均分到人均十亩的时候,这人头粮就停发了。” 朱高煦一直在花钱,脑中也一直在计算着。 刨除书本这些成本,单单说发粮食这一点,他从抵达吉林城到现在,已经许诺发出不少于五千石粮食。 不仅如此,其中有大约四千石还是每月固定开销。 这还是南边队伍没有抵达的情况,如果南边傅让的那一千多人抵达吉林城,那吉林城的开销会达到每月六千石左右。 可以说,辽东都司发的粮食,也只够王府支配十个月,剩下还有一万二的缺额,而这里只能拿朱高煦的岁俸中填补。 这还只是粮食上的支出,如果算上钱的话,朱高煦会更加头疼。 一千五百五十三名兵卒军官每年要固定开支一万三千余贯,六百工匠要开支一万二千贯。 这一前一后就是两万五千贯,但朱高煦只有一万贯的岁钱,即便加上八千贯的盐引,以及贩卖纱罗绢布得到的两千贯,他也就能凑够两万贯。 粮食那边倒是还能盈余八千石,但钱这边,即便算上临行前朱高炽给的两千贯,他今年也还缺额三千贯。 辽东粮食价格倒是高,但他不可能卖粮食。 想到这里,朱高煦自己都不由调侃自己,或许自己是所有藩王中,唯一缺钱的那一个。 即便是最穷的肃藩,也不会有自己穷,毕竟所有藩王里,只有他是自掏腰包给的兵卒,但这也可以说是他“自作自受”。 十八贯的军饷,别说放眼大明,就是放眼全球,也只有他能给的那么高。 因此在说完了花钱的方面,朱高煦就得说赚钱的方面了。 “均分的耕地,你认为秋收时能收到多少税粮?”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