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却胡兵七百里 (第3/4页)
只要舍得下本钱,还可以打水井,在溪流上游修建堰堤,等待冬月融化便能积蓄大量水源,保障此地可以旱涝保收。” 种地嘛,朱高煦最擅长了,甚至他一直觉得自己打仗不如种地厉害。 兀良哈秃城,这地方在前世好像在白城范围内。 前世朱高煦去过白城,虽然不是农业部门,但地质部门有时候也能根据一些资料看出当地的农业发展潜力。 朱高煦记得比较清楚,自己脚下这块地方的河流数量不少,地下水资源更是十分丰富。 这些情况在古代好坏参半,但如果急用得当,那就能提早开发松嫩平原。 倘若兀良哈秃城日后能被明军所掌握,那大明就可以开辟一条横穿大兴安岭的驿道,日后利用脑温江和兀良哈秃城,直接穿插到齐王城故地。 届时大军可以通过斡难河走小舟运粮,一路直插到忽兰忽失温东南部。 这样一来,日后明军北伐的后勤压力就能小很多。 不过这一切也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东北地区得能供应那么多粮食。 对于这个问题,朱高煦并不担心。 只要解决了漠东的兀良哈,然后再安排辽东解除军屯,转为民屯,并鼓励百姓自己开垦土地,那朱高煦不相信辽东会没办法向外供应粮草。 三面皆敌的地理环境,是辽东在明代难以得到开发的问题根本。 因为常常爆发战事,因此根本没有人愿意来辽东,没有人自然就发展不起来,解决不了水利防汛和开垦耕地等诸多问题。 在保持大量战兵的情况下,还想要军户自己开垦荒地,这是不太现实的事情。 开发东北,要么就趁国力强盛,走吉林城的老路,比如直接发粮食给百姓,用江南、山东的粮食帮助辽东加快开荒建设。 如此只要持续几年,辽东就能自给自足,并反哺关内。 不走这条路线,那就只有走清末“闯关东”的路线。 清末闯关东这场人口迁移活动之所以成功,有两大因素是非常突出的。 首先就是东三省三大平原全面开放,地域广阔,移民可以向吉林、黑龙江所在的广大地区移民,不必再局限在明朝辽东边墙或清朝柳条边以内,这点大明做不了,因为大明关内的人口不足,没有清末那么大的人口矛盾。 但这个因素用不了,不代表第二个因素不能用。 闯关东能成功的第二个因素,就是当时的东北正在蓬勃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例如各国在东北开矿山、经营煤矿等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导致当地出现了诸如辽宁鞍山等典型的煤铁复合型工业城市和工矿资源开发型城市。 这些城市的崛起,随之又带动了工商业、运输业、服务业等等行业的发展。 这些劳动密集型的第二第三产业,需要招募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因此他们只能开出高价从外地招募人口前往当地。 这样的第二第三产业,朱高煦也能效仿,毕竟明代发达的冶铁技术致使煤炭价格变得昂贵,而东北的资源不用多说。 不管是煤炭还是树木,东北的燃料资源都要比关内除山西以外诸省更为丰富。 别的不提,朱高煦只要在后世鞍山一带来办铁场,并就地取材,使用当地的低价煤炭炼铁,那辽东的铁价肯定比关内的便宜,利润空间更大。 这些利润,朱高煦可以全部拿给外来的工人,帮助他们在东北安家。 长此以往,东北人口会渐渐变多,哪怕以后第二第三产业凋零,朱高煦也不用担心,因为那个时候的东北恐怕已经超过了他的预期。
东北的开发,别人可以不重视,可朱高煦不行。 他以吉林城起家,日后更是要拿下辽东。 只有经营好这些地方,他日后的地位才会稳固,渐渐坐稳自己的帝位。 “这兀良哈秃城,迟早有一日会生活着我们汉人。” 朱高煦眺望草原,对张纯等人诉说着自己的想法。 在他倾诉时,负责营垒事宜的傅让也骑马带队走进了兀良哈秃城,并上城墙找到了朱高煦他们。 他一来,便直奔主题道:“营垒布置好了,大军可以休息了,明日卯时拔营,我们就可以回肇州了。” 傅让的话一出口,四周人便纷纷露出了笑脸,朱高煦见状也对张纯林粟几人吩咐道:“去安排大军休息,埋锅造饭吧。” “是!”众人应下,随后转身先后离去,只有傅让迟迟没有挪动脚步。 朱高煦暗自疑惑,却不想傅让在林粟等人彻底走远后才上前说道: “捷报的缴获,你准备怎么写?” 朱高煦眼神闪烁,他知道傅让应该是猜到了什么,因此倒也不隐瞒: “尽量往少来说,我可不愿意把弟兄们缴获而来的牛羊马匹分给旁人。” “那就好。”傅让松了一口气,随后走上前来,在朱高煦身旁小声开口:“我不知道你要做什么,不过我还是想劝劝你,三思而后行。” “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