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尴尬境地 (第3/3页)
一段时间。
倒是同样招降归来的朱权、赵牧等人在城外迎接他。 “外面人太多,先去衙门谈事。” 朱高煦与站在城门口的二人吩咐,二人也果断上了马匹,向着都指挥使司衙门进发。 待他们回到这里的时候,陈亨与几名将领已经在这里等待。 他们一一上前自我介绍,其中卜万与陈亨不必多说,让朱高煦比较意外的是房宽与陈懋三兄弟。 房宽从洪武十五年便参军,眼下已经四十有二,年纪不算小了,战前他被卜万安排到了冷口关驻守,见到陈亨的部将后直接举城投降。 陈懋三兄弟年纪最大的是二十有九的陈恭,其次是二十有六的陈忠,最后才是年二十一的陈懋。 三兄弟与陈亨长得相像,五官不算出众,可浓眉大眼,从面相来看是忠勇之人。 不过从三兄弟在历史上的情况来看,虽然他们能打仗,可手上也不是特别干净,但这基本是明朝边军的通病。 日后朱高煦要严格治军,自然得杜绝这些东西,所以对这三人,他还得好好打磨才行。 当然,对于陈恭三兄弟,朱高煦最看重的还是陈懋。 陈懋毕竟从洪武年间一直活到了天顺年间,如果不是突然患病,朱高煦都怀疑他能活到朱见深继位。 如果好好打磨,兴许能服侍自家四代人,毕竟自家体弱多病的大哥都活了四十八,自己身强力壮,不可能比他还短寿吧。 想到这里,朱高煦坐上了主位,看着眼前众人,先大体说了一下方向问题: “眼下,北平以北只有辽西的四座城池和辽东的九连城能阻碍我军。” “我此次南下为奉天靖难,以清佞臣。” “若是大兄肯交出黄子澄、齐泰,那我自然会乖乖待在关外,可眼下大兄依旧执迷不悟,宠信佞臣,打压武官与我等藩王。” 朱高煦将大宁诸将拉到与自己同一阵线,然后继续开口道:“我父亲让千户官吴孟给我带来了消息,只要打通了辽西走廊,便可以运送百万石粮食进入辽东,帮助百姓开荒。” “我知道你们之中有些人对昔日的袍泽下不去手,这没有关系,你们的敌人不是南军,而是北虏。” 说罢,朱高煦对众人开口道:“长兴侯率大军二十万北上,我父亲那边人不够用,因此裁军便不裁撤了,今教令陈亨为辽东都指挥使,卜万为北平行都指挥使,王义为渤海都指挥使。” “拔擢赵牧为北平行都指挥同知,陈恭为北平行都指挥佥事,陈懋为广宁卫指挥使。” “另外,北平行都司兵马事宜,皆由宁王朱权统辖,诸将各自领兵听从,为我大明好好驻守此地,不要再发生胡兵入寇一事。” 拿下了大宁,自然要给出工出力的人升官加爵,眼下虽然不能加爵,但升官是没有问题的。 卜万肯定是不愿意南下打南军的,既然这样,就让他在大宁待着就行。 陈亨与陈懋自己要放到辽东,其中陈懋肯定要与自己南下的,陈亨则是在辽东好好修养。 “谢殿下隆恩……” 诸将作揖应下,朱高煦也继续道:“北平那边,我父亲需要些兵马,因此我准备拔擢房宽为大宁都指挥同知,带一万大宁步卒南下。” “末将领命!”房宽站了出来,确实他对朱高煦不太熟悉,更熟悉朱棣,因此前往北平他也乐于其中。 见他应下,朱高煦便继续开口道:“陈忠与李远二人组织大宁各都司军户,明日开始向广宁迁移,大宁二十二卫三所八关只需要留下一万五千军户及其家眷便足够,其余人尽数迁往辽东为民,设正七品司马一职,专与移民百姓开荒。” “即日起,我渤海麾下百姓皆发日米,成人实粮二斤,未成人一斤半,所开荒田地尽数归开荒百姓所有,摒除杂税,只征田赋,田赋设五赋一。” 朱高煦与诸将说了自己的政策,而这些政策大多都已经在渤海执行很久,中基层官兵或许不知道,但他们自然是了解的。 这种政策需要南边不断输粮才能维持下去,只是渤海的体量与整个关外的体量差距太大了,所需的粮食恐怕也会是一笔惊人的数额。 不过对此,陈亨等人倒是没说什么,毕竟粮食这种事情不用他们cao心。 眼看朱高煦吩咐完所有,陈亨站出来作揖道:“殿下,敢问我军何时开拔广宁?” 面对询问,朱高煦也不假思索的回应:“明日我麾下六千骑兵开拔,同时带上广宁官兵所有家眷充作第一批迁移之人。” “这之前,请陈老将军派人去秘密联系广宁城中大宁兵卒,若是他们愿意投诚,广宁四卫田地可由他们均分。” 朱高煦出手十分大方,广宁四卫的屯田数额不下六十万亩,而大宁前往广宁的战兵与屯兵数量在四万左右,其中有两万屯兵在义州和中左卫等地运输粮食给广宁城的刘嵩。 这四万人若是均分六十万亩耕地,那就是每人可以得到十五亩。 当然,如果算上他们的家人,那基本就是每人三亩,但这也不少了。 这样的条件提出,许多不愿意当兵的屯兵恐怕会积极响应。 “此外……”朱高煦继续说道:“若是被选入我渤海军的,每人发十亩入伍田,每年二十石军粮,八贯钱作为军饷。” “这一条件不止是作为招抚广宁兵卒的条件,也是针对日后任何南兵的条件。” “愿意为民就均分田地,愿意为军依旧发十亩入伍田,军饷按照刚才说的一样照发。” 朱高煦要杀人,还要诛心。 他想知道,天下百万军户中,到底有多少人在面对这样的政策时还愿意支持朱允炆,又有多少人愿意支持给他们发政策的自己。 这其中,尤其是百万军户之中,日子最为困苦的七八十万屯军为他关注之重点。 只要掌握了这群人,靖难就会变得十分容易…… 《渤海纪事本末》:“乙未,上移大宁三十万人入辽。” 《明世宗实录》:“乙未,上闻大宁军户困苦,特移宁民三十万入辽,实边富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