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17章 小国强人 (第2/3页)
不过私钱也有不少问题,例如私钱一般是按官方正式铸行的钱币为样板,图案、大小、厚度、重量都接近官铸钱。 此外私铸钱多为民间工艺,工艺简陋,制作粗糙,容易出现字体不规范、铸造变形等质量问题。 私钱之所以能泛滥,主要还是官钱质量也就那么回事,而且官钱铸造也是分散各地,导致工艺不一样。 眼下朱高煦推行的大明永乐通宝不同,所有钱币都将由户部设点,统一由同一种技艺铸造,并且质量要按照含铜、含银九成五以上的标准去做。 这样的标准下,私铸钱根本就不可能仿制大明永乐通宝,因为成本太高,很容易被识破,不如去仿其它时期的铜钱来的舒服。 “按照这个质量,恐怕没有人敢于伪造私钱。” 郁新看着这三枚新钱,心中喜欢之余,对于钱币的面额设计也十分欢喜。 以他和朱高煦共处两年以来所学到的经济知识,他明白只有朝廷铸这种钱才能通过走量来获得足够的利润,民间根本走不了那么大的量。 就西南和日本流入的白银与铜锭来说,大明每年能铸造三百多万贯新钱,每枚钱币都有半成的利润。 铸造一百贯“百文”钱币,朝廷就能获利五贯,虽然不如偷工减料来的快,但每年三百多万贯的新钱,能带回的收入还是很可观的。 相较于朝廷,民间铸私钱的那些恶钱贩子如果想要仿造,那只能花同样精力收获不足某些旧钱三成的利润,铸造量太少的话,根本回不了本。 毕竟私铸钱是株连的大罪,许多工匠的工钱都在几十上百贯的标准,如果铸造一炉钱才赚几贯、十几贯的话,那他们想要赚钱得等到天荒地老,更别提新钱大量涌现一个地方有多么容易被察觉了。 “殿下准备铸多少钱?” 虽然心中已经有了预感,但以防万一,郁新还是询问了一句。 “每年所获白银、铜锭,尽数铸钱,同时将回收的旧钱也重铸。” 朱高煦说出这句话,郁新便皱眉道:“若是如此,那利润会下降,毕竟旧钱之中质量参差不齐。” “朝廷要是指望铸钱来赚钱,那也太无用了。”朱高煦爽朗一笑,抬手道: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取之海外用于国内。” “只有良币驱逐劣币,才能让民间的币制不会那么繁杂。” “另外各类旧钱都保留万贯,留给后世子孙瞻仰。” “是”郁新作揖回礼,毕竟朱高煦都这么说了,他也不好拒绝。 商讨了所有事情后,他便起身作揖准备离开,不过在离开前他转达了一句话。 “臣前来太学时,陛下让臣给殿下传话。” “嗯?” 郁新躬身汗颜,朱高煦则是诧异。 “陛下说,请殿下别忘了皇孙,理应早些忙完返回春和殿。” 郁新传达了朱棣的话,不过这显然经过他修饰,因为朱棣不会说的那么文雅。 “我倒是忘记我现在已为人父了。” 朱高煦愣了一下,随后才爽朗笑道:“放心吧,这个月忙完我就回春和殿理政,毕竟接下来两个月政务繁忙。” “是。”郁新闻言回礼,随后退出了书房,走出了小院。 待他离开,朱高煦这才看向自己的卧房:“都出来吧。” 他一开口,卧房的门便被推开,亦失哈与胡纶走出来到了书房,并对朱高煦作揖。 朱高煦示意他们入座,紧接着目光放在胡纶身上:“山东官场震荡,孔府就没有波及一点?” “韩州伯也试图抓孔府痛脚,但他们断臂厉害,没能牵连太多,只抓了一些无关紧要的旁系子弟,牵连不过数十人。” 胡纶脸上露出惋惜,朱高煦倒是镇定:“不出奇,若是他们没有三份本事,也不至于能矗立到现在。” “不过不要紧,是猫总会偷腥,给我盯紧他们就行。” “此外,四川那边也可以布局了……”朱高煦看向亦失哈:“东宫的钱,随时调拨给胡纶,不要让他束手束脚。” “奴婢领教。”亦失哈应下,朱高煦也重新将目光放到了胡纶身上:“西厂现在有多少人?” “六千七百四十七人。”胡纶不假思索,朱高煦也吩咐道:“江西那边也得早早派人,甲申科举在即,他们应该已经开始挑选子弟了,好好关注。” “是!” “好了,你们都退下吧。” 吩咐好了所有事情,朱高煦便摆手示意他们离开,想一个人安静会。 靠在椅子上许久,他才回过神来,揉了揉眉心,觉得这段时间确实有些过于疲惫了。 “忙完这段时间就好了。” 他安慰着自己,随后将注意力投入到了政务之中。 随着时间一点点过去,大明军队开始在西南展开调动,而这样的大规模调动军队,自然瞒不过在西南有眼线的安南胡氏。 “驾!驾!” 翌日清晨,乘骑滇南乘马的塘骑自北边谅山南下进入升龙府境内,一路上所见的是得到开发的红河三角洲平原,以及一望无际的耕地。 在田野间,许多身材低矮的百姓骨瘦如柴,麻木的在田间进行耕种。 自胡季犛恢复胡姓,自称是中原虞舜后裔,将国号从原来的“大越”改为“大虞”开始,安南陷入了一种十分尴尬的局面。 以前的大越陈氏时期虽然也对百姓苛刻,但毕竟有过辉煌的时刻。 大越陈氏沿袭李氏王朝,不仅重视农业的发展和水利建设,还效仿南宋的制度推行新政,大力修筑河堤,从河的源头至海岸修堤,开掘沟渠,以防河水泛滥冲毁农田,并可得到排泄和灌溉之利,使稻谷旱涝保收。 不仅如此,陈朝也学习中原的屯田制度,将国家的农奴与罪奴,还有大量的战俘投入到红河三角洲平原进行开荒。 由于偏向宋朝,因此陈朝的商业、手工业都得到了发展,并且延续李朝的科举制度,让陈朝中下层百姓和小贵族有了阶级跃升的机会。 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