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六十七章 扫盲抗战(二) (第2/2页)
书”,发给本村及“一溜边河崖”的抗日小学使用。课堂就移动着设在本村渔农们积极斗争瓜分的地主留下的公房和村里的大敞篷里,晚上,在南北两座破庙里点着昏暗的豆油灯。除少数学校有课桌凳外多数的只能垒垛搭板。 后来,湖湾、田野里、堤岸旁、树林里、青纱帐到处都成了讲习所,有时,干脆在场院里,小黑板往树上一挂就开课。 锦秋天主教堂更成了姥姥和识字班经常找客家的授课场所,因为那里是上可通天的弹性机关,毕竟设施好,开明的罗伯特牧师古道热肠提供了一切尽可能的帮助。 妇女小孩们常常以膝盖为课桌,或自带一个小板凳、一块小石板、一支石笔上课。年龄大一些的学生轮流站岗放哨,一发现敌情,姥姥就当机立断指挥学生或转移出去或把抗日课本藏起来。摆出一副学日伪教材的样子迷惑敌人。 青壮年男女有强烈的求知欲,但有的因受封建家庭束缚,又存有畏抵思想,忧心忡忡,起初不愿公开参加活动,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姥姥的努力发动,特别是她深入浅出寓教于乐的兴趣教学,很快赢得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极大地吸引了大家前来盯班听课学习,这样既普及了文化知识,又促进了抗日宣传。 姥姥还让她教的速成班学生当小先生,包干到大人教识字,送知识送到了天井里、锅灶边、炕头上。先学亲人的姓名,再学县、镇、村地名,急用先学,立竿见影。 天赐就包了两个人,一个是村长的老婆,她很聪明,又多少有点基础,学得很主动,提高很快。另一个是街坊秋声婶,四十多岁,有两三个孩子,天赐放了学就到她家去,一边做功课,一边帮忙看孩子,插空教写字。光她的名字,就不知教了多少日子。那时没有笔和纸,用石笔和石板,有时也用树枝在地上划,做饭时,就用烧火棍在地上写。有的妇女因为在灶下忙,边烧火边练字,结果把饭都烧糊了。 破天荒的良善氛围蓬勃向上,湖乡人不分性别老幼济济一堂识字念书。这福音藉着洋洋南风,一直传播到很远的地方。锦秋湖的水洼子里,那黄蓬蓬的雪莹芦花随着朗朗读书声,扑簌簌地奕扬起来。 几个月下来,识字教学工作很有成效。村里有一半的人开始识字了,这是多么鼓舞人心的好消息。 寒来暑往,在平民识字学校里,大家认识了一千多个字,会写信了,会记账了,办理一身一家的事情比以前方便多了。她又进而鼓动和勉励学员在村里做一个好渔农,在家里做一个好儿子、好女儿,长大了做一个好丈夫、好妻子、好父母。要在把一身一家的事情料理妥当以后,留一点儿工夫,打听县省和国家大事,了解世界各地的发生的新闻事件。 为了更快地扫除文盲,使渔农抒发想法,唤起渔农对于国家民族的责任,养成大家读书看报的能力和习惯,和给予农民练习写作的机会,锦秋独立自由大队戴教导员和皇甫先生听说姥姥的苦心后很受感动,他们有空就来姥姥家里帮助讲课辅导看作业,还带来了以大宗博兴压根见不到的文艺科学书刊。大伙齐动手开始摸索着将创办不久,带着荷花气息的《锦秋渔农识字》不定期地以活页分发下去。 她提倡使用大众语言写身边事,力争人人看得懂,其全部花销来源于家里的日常积蓄,免费赠送给田边地头蓬荜闾里的识字渔农阅读。每一期八开一张两版。第一版由教师同仁撰写,主要内容包括一星期的重要安排,配合抗日武装力量开展的妇女纺织运动进程的机具制作、技术培训常识、要点和各种文艺作品,字句讲求文法,一律采取注音,便于渔农们掌握。第二版突出可读趣味性,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大家。活页鼓励和采用渔农投稿,规定放宽到可以使用同音,括号里注明,还可以使用假借、注音符号。 其中有这么一篇,说的是某年五月的一天,几个老太太在掰花生种。有个老太太开始讲故事说:古时候有个老婆子上娘家,走到半道碰上一个老虎。老虎要吃了她和她的儿子,她就说我赶回家拿油炸馃子给你吃吧。她走回娘家,与哥哥说了。哥哥有学问,说送她回去,走到半道里,老虎见他肚子里墨水多,害怕遭算计,连油炸馃子也不敢吃了,早就吓跑了。那来稿带着农民鲜活日常生活痕迹令人捧腹。其中还有许多注音和别字的,尽管档次低,却逐渐培养起了农民写出文字,激发起了表达和看报的欲望,更加关心抗日救亡运动。 日子就这样忙碌而充实地过着。 那时,北海军分区规定抗日教员的薪金以小米为标准一般每人每月二十斤。烧柴以木为标准每顿饭也以斤计算。每月由上级统发教育粮票到教师手中,教师持票到村公所从教育公粮中开支。起初教师和脱产干部一样享受代耕,由村公所派人帮助耕种土地,后来就取消了。而姥姥全都义务任教不要任何报酬。很多外村教师都是自己起伙做饭,有的拖家带口吃住在学校。见他们生活不方便,姥姥就把乡亲们送给她的蔬菜、柴禾赠与生活困难的外地教师。 姥姥拍了拍手上的粉笔沫灰,缓缓地站起来,在湾陂码头踱步。她已经忙碌了一天,锦秋湖平原的蕙风甜丝丝的,空旷的天际正由湛蓝转为灰暗,而夕阳却在西水荡上空熊熊燃烧,呈现着它最为壮丽绚烂的辉煌。月华星辉照洒在芦苇荡和杨柳榆槐树叶子上,葳蕤的芦苇荡里漂亮灵巧的鸟儿蹦蹦跳跳着。远远的一些错落散布的村庄,在绿树掩映中,是那样安谧。辽阔的苍茫大野里,鸟歌蛙鸣,渔舟唱晚,鹅鸭欢嬉,车把式打着响鞭,羊群欢快地跑着……这一切让姥姥平添了一种自然靓丽的湖野浪漫情怀。 “锦秋湖上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妙啊。这里勤劳智慧的人们,不该过得那么苦啊!”她在心里这么琢磨着,几年的湖区生活使她渐次对脚下的土地和周围的父老乡亲产生了隐约的好感和浓重的人情依恋。 姥姥点灯熬油开夜车,冥思苦索,反复琢磨。她觉得无论治贫治弱治愚,渔农识字教育都是首当其冲。 一个半月前,姥姥通过罗伯特牧师在上海的关系,与美国天主教会青年联合会和旅欧华侨总会取得了联系,募捐筹集到了一笔钱款,她打算以天主教堂和识字班为基础,在抗日武装力量的帮助下,进一步扩大开发渔农脑矿的“锦秋湖渔农文化教育示范课堂”。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