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章 打擦边球的剧本 (第2/2页)
份工作,成家立业,贴己家况。 两人原本还在坚守着梦想,老师觉得这样不对,就劝班上的文艺委员李小薇去做说服工作。 “马上要高考了。” 李小薇弯下膝盖,蹲在破旧店铺的空地前。两个少年在空地上对着镜头和破旧的摄影教材书,试图借助已有的空间创造拍摄场景。 “恩。” “你以后想做什么?” “……” “当导演可以以后啊,考上大学后。” “我等不及了。” “阿姨会伤心的,还有……” “我爸以前就想当导演,但是他死了。” “……” 李小薇站起来,生气地道:“我是为你好!”她离开店铺,临走前望了少年一眼。 …… 因为李小薇的到访,两个朋友间发生冲突。少年的朋友怪他态度不好,少年却觉得朋友在女孩身上分心多,对不起曾经共同的理想。 朋友之间产生分歧,后来大打一架。 店铺中的易碎品被砸破,两人友谊终结。在夜晚的店铺中,少年的母亲从菜市场回家,她看到满地狼藉,以及靠在老式沙发一角睡着的少年,她没有说话,只是把屋子里残碎的瓶罐收拾好,往少年的身上丢了一件外套。第二天一早,起床后的少年在餐桌上发现了一张纸条:“不要学你爸。”这是他母亲留给他的纸条。 少年期于母亲的期望,重新回到学校。 普通人与导演思维观念的不同,令他产生复杂的心理,朋友回来了,喜欢的女孩也高兴了,这本该是庆幸的,可是他的心里却产生了重重的失落。有一次,他在校外,在长长的铁路货车上端的桥上,遇到他父亲以前的同事,对方知晓他希望成为导演后,殷勤地建议他到他父亲原先的影视公司应聘。少年的选择是……
…… 我匆匆翻了后面几页剧本,心里有了别样的想法。刘中悟在这戏中下了功夫,他似乎投入了自己的某种情感。其实,这部剧本挺打审核的擦边球,有许多环节设置不好,根本就通过不了。 比方说,偷偷翻墙进电影院这种公然的逃票行为。像这一类,审核时很难成功。所以刘导就索性设置为电影院的老板同情这丧父的少年,偷偷买了票,对他们的行为装作不知道。至于租书店怎么会有电影学习教材这回事,他也补充为这个院线老板偷偷摸摸地买书捐过去。少年的母亲,虽然状似不愿意儿子从事这条路,但也暗暗跑书店打听,她遇到被撞破的老板,用感激而歉意的一笑回馈了对方的帮助。 又比方说,逃避高考也不符合主流价值观,但这个题材又涉及到救赎。刘中悟非常含糊地处理这一件事。最后临近结局时,让少年参与考试,这就不算违背了。可他不写放榜,也不写考中后普天同庆,欢声笑语。 克制! 这是刘中悟导演最厉害的地方。 电影是文艺艺术的一种,而文艺艺术最根本的,是人的艺术。他没有刻意为了剧情的活跃,去变卦人的本质,如果他为了点大家喜闻乐见的完美大结局而把活泼有血的人变成机械,又或者刻意为特立独行,搞哗众取宠的那一套,那便落了下乘。克制,是一种平衡,在虚假的高点和虚伪的低点里找到一个平衡点,那是一种介于真实的虚假故事。 艺术创造者,创造的就是虚假的故事,是一个骗术。 但这种虚假不是盲目的,它是真实这面镜子的折射面,是绚丽,是奇幻。刘中悟导演做到这一点。 “厉害!” 我看完这本剧本,叹了又叹,然后问老白道:“之前电脑里储存的,是李小薇劝说后,朋友决裂的那段?” “对。” “你们可真狠,挑这一段来试戏!” “不这样,怎么能考量出演员的功力呢?”老白笑道。 “难怪先前的执行导演拍晃了呢!这段可真难,太复杂了!”我想了想,害怕地一缩脑袋。 喜欢的女孩好心地劝说。 朋友的推却。 理想的不被认可。 这里头夹杂的情感因素太多了。如果要细细划分,那这段就杂糅了。我盯着这段落看老半天,才勉强道:“得要挑出一条主心骨出来,简单点的,如果演员能理解到,那大体上演得就不会太坏了。”有时候是演员向原著靠,有时候是片子向演员贴近。如果太死板抠剧本,难免会陷入形而上学的低分导演行列中。就拿李安来说吧,拍《卧虎藏龙》时,章子怡和周润发的形象也不符合原著,但他从章的身上看到一股狠劲,所以玉娇龙就得狠;周的身上有股宗师范儿,那李慕白也就成为一代宗师了。 “看你的意思!”老白没反对。 他拍了一下我的肩,望着刘中悟道:“时间差不多了,那两个试戏的演员马上就到,你去片场等着。刘导现在还有事,我把他先送过去。你先回摄影棚里等着,等演员来了,就帮忙拍一下,我等会过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