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37章:《百家学疏》,臣欲募资建私学 (第2/3页)
。” …… 国子监作为主管天下学子的衙门和大宋最高学府,共分有数个学科。 有国子学、太学、律学、四门学、武学、书学、画学、算学、医学、小学、宗学、辟雍等。 其中,不考虑小类的宗学,国子学和太学的地位最高。 所收生员皆为官员子弟或百姓中的优秀者。 这些人在国子监考试合格后便可直接为官或获得参与科举省试的资格。 国子监生员的待遇非常好。 大多都是由朝廷负责食宿,而任职的官员,收入更是不菲。 而今,苏良提出了一个新的学科,名为百家学。 他欲让百家学成为国子监中与太学、国子学福利待遇相同的学科。 赵祯率先看向下面的翰林待诏丁度。 “丁待诏,你以为如何?” 翰林待诏丁度,判国子监事,总领着国子监的一切事务。 丁度大步走出。 “臣以为,此策实属无稽之谈!苏御史所言的百家学,实为杂学,不……连杂学都算不得,只能称为杂事。农事、冶炼、建筑、工具等,固然需要发明创造,然乃是行业内事,上不能强国富国,下不能教化百姓,实为雕虫小技,非学问哉,怎能入国子监?” 紧接着,张方平站了出来。 “臣也以为此策不妥。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有些匠人压根不识字,怎能担任直讲!” “诸位试想,一名讲授经义的国子监直讲与一名手拿凿子、刨子的匠人,同等俸禄,一起出入国子监,这……这不突兀吗?且让一些打铁学徒,木匠之徒与国子监的学生们同吃同住,学生们会如何想?国子监恐怕都会乱套了!” “苏景明,你如何解释?”赵祯看向苏良。 “我大宋,当下并不缺读书人,但却缺这类人。百姓种一亩地欲收割更多粮食,欲尽快将粮食归仓,需要他们;百姓欲更快更好地盖房,修路铺桥,更好的工具,需要他们;此外,我大宋的军事若想强大,也需要那些冶炼筑造的匠人发明创造……” 苏良说完后,夏竦直直摇头,大步走了出来。 “苏御史,我大宋民事、工事、军事自有相关衙门主管,民之所需,匠之所用,军队所需兵器铠甲,皆有人专门研究,根本无需寻这么一群乌合之众,再建学科,此举实乃对天下读书人的侮辱!” “百家学入国子监,如歌伎入贡院参加科举,乞丐入朝堂高谈阔论,怎行得通?”夏竦面色严肃地说道。 一旁,陈执中也摇了摇头,道:“臣也以为不妥,民间杂学,焉能与国子学、太学并肩,此策实在太过于胡闹了!” “臣附议!”吴育也站了出来,并不认可苏良这个想法。 “臣亦附议。”御史中丞唐介也是无奈地摇了摇头。 他对苏良此疏,也并不认同。 这时,向来力挺苏良的欧阳修,道:“臣以为,或许可以一试。” 欧阳修刚说完,一直没有讲话的三司使王尧臣站了出来。 “此事不可试。百家学不比其他学科,其他学科,看书乃是主业,但百家学,少不了匠人冶铁,木匠凿木,必然很闹腾。” “若新立百家学,需重新择地建院,需供给师生吃喝用度,若小打小闹也还行,但而今涉及百家学问,规模必然小不了,其耗费甚高。此外,恐怕让国子监其他学科的先生与学生知晓,必然心生不满,易生出乱子!” 赵祯认可地点了点头。 国子监的生员非富即贵或有才,若让他们和数名木匠徒或冶铁匠同等待遇,一起学习,他们定然会闹事。 苏良一脸无奈。 他本以为趁着官家高兴,外加州报府报展现的各种秘方发明,提出此等振兴大宋农事、工事、军事的计策应该可以施行。 没想到他还是高估了当下朝臣们的接受能力。 在官家及朝臣眼里。 国子监的生员乃人上之人,是朝廷未来的支柱。 然苏良所讲的百家学的奇人或学徒,不过就是普通百姓而已。 比如沈括。 他能在开封府府报司任校勘,除了欧阳修的举荐外,还因他生在官宦之家。 而他擅于水利、算学之类,只能算是加分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