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六章 出击围剿,为了破坏而破坏 (第1/2页)
金人的骑兵在草原上驰骋,同大乾、明国争锋,派出兵马随着大元远征西域……如此种种,靠的就是他们骑兵。 其中轻骑称为拐子马,弓刀皆备,但不着甲或只着皮甲、轻甲。 而重骑则称为铁浮图,骑兵全身着重甲,只漏出双眼,战马也披挂铁裙、甲片,一丝不漏,是金兵冲阵的主力。 待两军对垒之时,三人为联,贯以韦索,其后则有人携拒马步步相随,以示死战不退。铁浮图在中军冲阵,而拐子马则在两翼包抄,以高机动性不断拉扯敌方阵型,歼灭其有生力量,为铁浮图创造机会…… 二者相合,难有敌手。 唯一的缺憾就是受限于各种因素,重骑铁浮图的数量一直比较少。 要组建这样一支重骑兵,首先就要有足够的铁甲,而金国并没有多发达的冶炼工业,基本只能靠掠夺、交易等方式获得这种铁甲。 此外还要有能承担这种重甲的军士,以及最重要的战马。 在种种苛刻的条件限制下,金国的铁浮图兵力大概也只有拐子马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左右。 但吴三桂吃过他们的亏,他很清楚,即便是数量很少的铁浮图,一旦被他们冲散阵型,后续也很难再扳回局势。 赵匡义不屑道: 秦桧淡淡地瞥了他一眼,未予置评。 自从那日歼了金兵六千多人之后,赵匡义就像是打出自信了一样,颇有几分不把金虏放在眼里的气势。 而方才收到了来自京城的询问战况的诏令后更是如此,整个人的精气神都非同一般了。 秦桧不知道这算是好事还是坏事,但心底中莫名就有些不妙的感觉。 吴三桂叹了口气,解释道: 赵匡义却不服气,当即反驳道: 吴三桂心说人家不知道地形,难道还不知道,抓人来问吗估计你说的那些生于斯长于斯不是被金人抓走,就是被杀完了…… 但出于某些原因,他也没继续反驳下去,而是就此陷入了沉默。 说来说去,也是现在的边军也有立功的需要,吴三桂和一众边将们现在天天盼着朝廷能不追究他们的过错,给他们继续戴罪立功的机会。 机会归机会,就算真的有,能不能把握住也全看自己 不说别的,天天窝在这县城里不出去,又怎么可能立功 赵匡义自觉把吴三桂驳倒了,脸上笑容愈发浓厚,就连身上的气势都更盛了几分。 秦桧见了眼前这副情况,眉头微不可查地皱了皱。 赵匡义砰砰地拍了拍胸脯,刚想表一表信心,但话到嘴边却突然脸色微变,换成了: 秦桧被他的话噎了片刻,随即又道: 赵匡义笑呵呵地道: 说着还暗戳戳地瞥了一旁的吴三桂一眼,引着对方面色一黑。 赵匡义得意一笑: 吴三桂在一旁听得一愣,以惊讶的目光望着赵匡义。 这也是他的想法,没想到和赵匡义想到一块儿去了。 金人虽有铁浮图这种大杀器,但平日里行军的时候不管战马、还是士兵都不会身着铁甲。 那玩意实在是太重了,如果平常赶路都穿着,那不管是人还是马,根本就走不了几里地。 吴三桂知道,在北疆的时候,那些金人都是用耐力尚可,但跑不快的蒙古马驮着那些重甲,等行军到有可能遇敌的地方,或者是两军冲阵之前,再将其穿到军士和战马身上。 不过这时组成铁浮图的战马就不是蒙古马了,而是从金国人起家的地方驯养的东北战马,那种马不仅比矮小的蒙古马高大、耐力好,而且冲锋时的速度都要快上不少,形成的冲击力更大、更强。 如此一来,才造就了铁浮图的威名。 而如今那些金虏来到内黄这边,正直盛夏,天气炎热无比,他们就更不可能穿着重甲到处晃荡了。即便有些人身处大乾境内,随时都有可能遇敌也不行,这种酷热的天气下还穿一身铁甲,怕不是很快就中暑了。 所以只要能派出伏兵,冲击到金人阵前,不给他们穿戴重甲的机会,那铁浮图的威名就不复存在。 既然有办法,吴三桂还强调铁浮图的可怕……那自然是因为只有把敌人说的厉害些、强大些,才能说明他们的失败是有理由的,而接下来击败这些敌人的功劳也就越大。 秦桧听完赵匡义的话,沉吟了片刻,并未直接同意,而是将目光转向了吴三桂: 吴三桂只是把他知道的如实说了出来,既没说支持,也没说不支持,最后还补充了一句,又把问题抛回给了秦桧。 虽然亟待立功,但吴三桂却不想再冒险了。 金人的探马也不是吃干饭的,若提前被察觉出了动向,突袭不成反被埋伏,到时候经人家的铁浮屠一冲,怕是一个照面就散了阵型,来个大溃败。 如今赵匡义率先提起这个办法,也正和他的心意。 若最后出了的意外,那肯定就是赵匡义背锅。 而若最后能胜,虽然吴三桂捞不到主要功劳,但捞一个从属之功也是可以的。风险小,收益自然就小了嘛,这个也可以理解。 秦桧听完吴三桂的话,眉头微微皱起。 虽然这货没直接表态,但话里话外描述的所谓,无一不是在支持着赵匡义的计划。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