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八章 隐情,将黄子澄明正典刑 (第2/2页)
以他和老朱的关系,这也是唯一能做之事。 “那太孙殿下,又该如何应对?”朱允脱口问道。 他发觉杨士奇果然有才。 未入朝堂,却对局势洞若观火。 对朝堂斗争,皆了然如胸。 这份能力,胜过常人不知凡几。 但想想也对。 历史上的他,能当二十余年的首辅,历经几朝而不倒。 抛开治国理政的本事不说,在朝堂斗争上,绝对有其过人之处。 “小娃娃倒是喜欢刨根问底啊。”杨士奇笑道。 他并不生气,反而十分欢喜。 如此聪明伶俐的孩子,委实难见,不免就有爱才之意。 “我与太孙殿下一般年龄,常日听大人说起他的事,对他好生钦佩,不免为其担扰,你快说说吧。” 朱允明亮的双眼闪动,态度诚恳。 杨士奇叹道:“我非局中人,有些事情不明就里,不好断言。” “比如,我一直不懂,为何太孙不将黄士澄交三司审理,明正典法,却一直关在镇抚司诏狱,罪名亦密而不宣。” “以太孙殿下的聪明,原应不致于此,或许有我等不知道的隐秘。” 朱允听到这里,想要再问,又觉得自己一个小孩子,不能表现得太过于妖孽,刚才说得够多,继续说下去,就有些过了,便在桌子下轻轻踢了蒋一脚。 蒋刚才一直眼观鼻,鼻观心,只恨不能将耳朵堵上,不听这些话才好,此际见太孙示意自己,又无法推托,只好硬着头皮问道:“这有什么不对呢?” 杨士奇笑道:“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
“黄士澄为朝中文官清流之首,他被捕入狱,朝中人人自危。” “此案不定,人心难安。” “太孙殿下毕竟还只是太孙,所做之事,应堂堂正正,使朝中人人信服,使天下尽皆安心。” “如此方是储君之道。” “既不能似天子般乾纲独断,也不能如权臣般行阴谋诡计,唯以正合,以事明,才是正理。” “若想治不法之官,以储君之尊,又何须一个黄子澄?” “若要掀起如胡惟庸案那一般的大狱,也不是一名储君该做的事。” “既是如此,为何要关心他不审呢?” 杨士奇摇头,道:“此事我想不通,以太孙殿下的聪慧,应不致犯这样的错误,或许黄子澄一案,还牵涉某位至亲宗室……” 他喃喃自语。 朱允却是已听得愣愣发呆。 对啊。 以他今时今日的地位,要对付某一个官员,还需要利用黄子澄来“咬”人吗? 根本没必要。 如果说要借黄子澄清洗朝堂,掀起惊天大案,那将老朱置于何地? 老朱是宠他,可也不是任他胡作非为,想干啥就干啥吧。 清洗朝堂,将大臣全部换掉? 老朱还活着呢,你还没登基当皇帝呢,想干啥? 既然这样,那黄子澄留在手中,又有何用? 还不如早些将其明正典法。 是自己想错了! 朱允惊出一身冷汗。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他是深知这个道理的。 自己也并非孔明之才,不能算无遗策。 但这段时间,一直顺风顺水,无论朝堂上,还是领兵打仗,皆所向披靡。 不知不觉间,便有些自傲起来。 做事没有反复推敲,自以为是。 实际上,黄子澄之事,老朱已经提醒过了,他还出言反驳。 现在想来,老朱当时没有纠正他,一则是有些话不太好明说,二来嘛,也是对他一个考验,看他究竟会如何行事。 “一定要小心谨慎啊!”朱允在心中暗暗告诫自己。 有些事,还是要多与别人相议一下。 一人智短,众人计长。 自己身边明明有姚广孝这号人物,为何不用呢? 他心中想着,不觉又看了杨士奇一眼,对他更加了几分欣赏之意。 朱允点了点头:“公子所言有理,我也觉得太孙殿下,应该将黄子澄从镇抚司大狱,移交给刑部,再由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法司会审,将其罪名,公之于天下。” 此言一出,蒋微微怔了怔,他不太明白,这句话是太孙的正式教令,还是应付杨士奇的场面话,忙道:“待我回去之后,定与我家大哥好好说说,让他与上面的大人说一下,劝谏太孙殿下如此行事。” “好极了!”朱允清楚蒋是在做确认,兴奋拍手赞同。 杨士奇毫无察觉,并不知道自己今日一番话,已定了一位朝廷高官的生死。 就在这时,外面又传来一阵sao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