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六章 文官:方孝孺,你这个二五仔 (第2/2页)
前去报名做工的百姓。 以前修河道,修道路,征发来的老百姓,往往都是出工不出力。 就是为了混时间,完成徭役任务。 因为这种事情,谁卖力干活谁傻! 又不给钱的,为啥要卖力做呢? 官府不得不采取严厉的手段,甚至是鞭挞偷懒的百姓。 为此引发了大量的矛盾。 但问题的根源,始终得不到解决。 因为做工的百姓,没有任何积极性,能偷懒的时候,就绝不干活。 但现在变成了雇佣制,情况立即得到扭转。 鞭挞的现象消失了。 完全不需要。 毕竟,这个年代,找一份工作,不容易啊! 能有吃有穿有住,还发薪俸的工作,谁不是抢着来干呢? 偷懒? 那还想不想干了? 各地的官府很快就发现,即使只雇佣少量的人员,工效较之原来,也是成倍的提升。 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这些事情后来在奏章被汇报上去,许多官员都大惑不解。 朱允倒是丝毫也不觉得奇怪。 金钱的魔力!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相对于封建社会的方式,当然是一个质的飞跃。 虽然到后期也会走上灭亡之路。 但至少在这个时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 金陵城外,城门附近。
方孝孺骑着一头驴,正从远处赶来。 一大群的文人,正在这里等着。 方孝孺虽未为官,但在士林中,威望极高。 黄子澄、齐泰处死后,方孝孺被许多人视为精神领袖,其地位又进一步提升。 此前,老朱让他去汉中任教授之职。 后来,朱允听从姚广孝的建议,决定将这些在外面“养望”的儒生,都召回京师,方便朝廷控制舆论。 同时也借机批倒大儒,树立新的思想。 为大明的改革,扫清思想障碍。 方孝孺作为当世大儒,自然在应召之列。 故此,他再度回到了金陵。 “希直,你可算是回来了,我们大伙可都盼着你来领袖群伦!” 一名官员热情的打着招呼。 希直是方孝孺的字。 直呼其字自然是为了拉近关系,表示亲密。 其他官员也纷纷出言。 自从太孙掌政,黄子澄,齐泰先后被处死,他们的日子,过得太苦了。 地位一落千丈,失去了舆论控制权。 如今京师百姓,言必称《百姓日报》。 他们说的话,如果不刊登在报纸上,根本就没人传诵了。 以前可不是这样的。 身为朝臣,又是大儒,一言一行,皆受关注。 而现在。 虽然还是一样的做官。 俸禄也由于货币改革,而实质上提高了。 可这种感觉,就很不好。 被冷落了,不受关注了! 听到方孝孺要回来,他们都以为要找到主心骨了。 毕竟,当世文人,以方孝孺的名气为天下之最。 有他在,当可再复昔日士林繁荣之象。 “听闻朝廷下旨,废除天下徭役?”方孝孺一见到他们,翻身下驴。 也不及打招呼,劈头就问。 他早早就看到了消息,但还是有些不太相信。 眼前这些人,都是朝廷官员,方孝孺便想向他们确认。 “没错,是太孙殿下向陛下请旨,废除天下徭役。以后除外敌入侵时,仍需服兵役之外,百姓不再服徭役。” “竟然是真的!”方孝孺震惊万分。 旋即高喊道:“德政啊!千古未有的仁德之政啊!” “太孙殿下功德无量!” 他激动不已,狂喊大叫。 前来迎接的众官员,顿时一个个面面相觑。 我们等着来主持大局,一起对抗太孙殿下对文人的压迫,抵御他的咄咄攻势,你怎么一来就拍起太孙殿下的马屁了? 有没有搞错? 一时间,很多官员都后悔前来迎接了。 方孝孺,你这个二五仔。 你背叛了咱们儒家! 你……是叛徒! 他们在心里呐喊。 方孝孺却全然不顾。 “如此德政,我一定要好好写一篇文章,令千古传诵。使万载之后,犹念太孙殿下英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