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二十一章 殿试,治世之能臣 (第1/2页)
第321章殿试,治世之能臣 这一次的考试,并不只有以往的经史子集,而是在此之外又增添了一些额外的题目。 这些题目自然是朱允亲自加进去的。 目的就是为了找到符合自己想法的经世致用的人才。 但为了照顾当下大部分的士子,这些题目朱允都放到了加分项中,也就是说――原本的那些题目仍然同过去的科举考试一样,没有变化。 只是在这个基础上,增添了一些可以加分的题目。 答得上来,那么被取进士的机会就大大增加,而若是答不上来,也不妨碍正常的科举。 朱允也很明白,临时更换考题,只怕会惹得士子们不满。 更是明白,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妙处。 所以自这届科举考试之后,才会慢慢从原本默守陈规的科举考试,逐渐变得像朱允心目中的考试变化。 要有儒家的思想,也要有政策的考试,更还要懂一部分算数,毕竟治国之道很多其实就隐藏在算术之中等待着人们去发掘。 当然,还要会写文章。 只不过是一些实际应用之中的文书,而非是空谈阔论的八股文。 这次的科举考试不同于以往足足需要九日的时间,朱允并没有给诸多科举考生那么多时间。 事实上,他们也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的时间。 因为朱允在题目上做了些许的缩减,并且本来就用不了那么长时间。 之所以考试那么长时间,并且吃喝拉撒都在号舍里面,或多或少也有些服从性测试的想法在里面。 目的并非完全是出自挑选人才。 而在朱允下令缩减流程之后,很快,科举考试便结束。 进入到了殿试的环节。 朱允虽然亲自担任了主考官,但主要的侧重点还是在自己出的那些题目,而在此之外的题目还是由其他同考官负责。 对于这部分试卷,朱允是不怎么知情的。 朱允只知道,自己从这上万份试卷之中,看到符合自己心意的考生,并不算多。 便是把一些不够完善,但有潜力的考生算上。 也才不过一百来人而已。 所以朱允心中其实有些失望,大明现在需要的人才远比想象中的还要多,现在的大明一边处于陈官冗员的状态,一边又是急缺人才。 这其中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人才不足,效率不足所导致的。 好在朱允心态良好,将人才问题当做一条长线来看待,并未强求现在一次科举就能完全解决。 于是此次科举取士,朱允只负责取了自己看好的百人为进士。 而剩下的进士,则要交给其他的同考官确定,以往常的科举取士为标准,符合标准的便取为进士,不符合者,自然也只能是筛除。 直到殿试的前一日,朱允才知道,此番科举取士,统共取了进士五百三十一名。 比往常的三百名进士,多了足足一半多。 而朱允所取之进士和同考官所取之进士,又有一半左右的比例交叉。 所以这一次科举取士的人数,便是同考官所决定的人数,也比往常多出了一半。 这其中是否有猫腻,朱允不得而知。 为了填补朝廷空虚,这一次科举取士的过程可谓是有些粗糙,不乏有可以作弊的环节和手段。 但朱允却并没有一查到底。 派锦衣卫去仔细详查,因为朱允知道一个道理,水至清则无鱼。 这朝堂的大鱼都被网的差不多了。 也是时候,该往里面养一些鱼,等来年的时候,有个好收成。 反正这水里总是要待一些东西的。 还不如喂一些自己养的鱼,来路清楚一些,到时候收网起来,也更方便,更容易掌控些。 而不是让一些杂七杂八的野鱼摸进去。 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