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零一章 谁更会做人 (第2/2页)
连忙去厨房炒菜。 老韩则好奇地问:“三儿,向柠呢?” “她今晚要值班,回不来。” “怎么天天值班?” “大桥的南北主垮虽然合龙了,但南北主桥没合龙,大桥建设正是最关键的时候,她现在是一步都不敢离开工地。”韩渝拿起筷子吃了一口凉菜,想想又笑道:“不过上级说了,等大桥建成通车,就给她补三个月的假,还要安排她去交通部的疗养院疗养,让她好好休息休息。” 儿媳妇从长江大桥开工就一直坚守在大桥工地,这几年都没怎么休息过,不存在什么节假日。 老韩真有点心疼,不过今天有更重要的事跟二儿子商量,抬头看了一眼欲言又止的大儿子,说道:“三儿,浔浔快高考了,你说他报志愿的时候,报个什么大学好?” 韩渝就是为这事回来的,问道:“哥,浔浔的成绩怎么样?究竟怎么报志愿,老师比我们有经验,你有没有问过老师?” “成绩还行。”韩申点上烟,苦笑道:“我昨天去问过老师,老师心里也没底,老师说今年的情况跟往年不一样。” “怎么不一样?”韩渝不解地问。 韩申解释道:“今年全省有五十几万考生参加高考,比去年增加了三万三千多个,是历史上参加高考的人数最多的一次,竞争肯定比往年激烈。同样的分数,去年能上清华北大,今年不一定能上。” 大哥一开口就是清华北大,韩渝听得心里酸溜溜的,菡菡的学习成绩一塌糊涂,将来能不能考上高中都要打个问号。至于清华北大,他是想都不敢想的。 同时也很高兴,毕竟浔浔是自己的侄子,老韩家能出一个“学霸”太不容易了。 韩渝沉思了片刻,追问道:“哥,浔浔自己是怎么想的?” 韩申犹豫了一下,无奈地说:“他想考军校。” “考军校?” “他想上国防科技大学。我问过老师,老师说以他的成绩,只要考试时发挥正常,上国防科技大学问题应该不大。”
“你和嫂子是怎么想的?” “我和你嫂子无所谓,只要有个大学上就行。老师觉得可惜,说浔浔的成绩那么好,应该搏一搏,说不定真能考上清华北大。” “今年考生虽然多,但浔浔的成绩在那儿,到底能不能考上清华北大,老师心里应该有数吧。” “这个真没数。” “怎么可能!” “我开始也不懂,后来才知道我们江南省高考跟其他地方不一样,总是改革,改来改去把老师都改糊涂了。” 不得不承认,江南省高考改革的是有点频繁。 2000年,实行“3 文综或理综”模式,同时英语加试听力。搞了不到两年,老师和学生们还没真正适应,又搞什么“3 大综合”模式。除了语文、数学、英语三门科目外,要做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六科的大综合试卷,并且这个方案只实行了一年。 2003年,又推行什么“3 1 1”高考方案。 2004年,开始独立命题,考得内容跟全国其他地方都不一样。 2005年更搞笑,高考语文作文竟以“凤头、猪肚、豹尾”为题,备受争议。专家声称这个题目的开放性很强,能考查学生的思维空间。 至于今年,不只是参加高考的考生人数多,并且是实施“3 2”高考模式的最后一年。据说明年又要改革,要采用教育部批准的什么“08方案”。 短短七年,高考方案改了四五次,老师都搞糊涂了,更别说学生。 韩渝觉得很荒唐,沉默了片刻问:“浔浔怎么想到考军校的?” 韩申被问得有些不是滋味儿,苦笑道:“三儿,他虽然是我儿子,但他从小到大一直以江昆和你为榜样,现在又加上了冬冬。他说国防科技大学是最好的军校,只要能考上就能做军官。” 大哥说的这些,韩渝能理解。 浔浔的小时候,jiejie姐夫家过得最好,之所以能过那么好,是因为姐夫当过兵。再后来他这个叔叔奉命拉队伍组建陵海预备役营,全家人几乎都成了预备役军官,浔浔当然羡慕。再后来冬冬考上航校,成为海军飞行员,浔浔更羡慕。 虽然都是家人,但也分大家和小家,相互攀比很正常。 老韩一样能理解孙子,冷不丁说道:“考军校挺好的,至少将来不用担心找不到工作。” “爸,对别人家的孩子而言是挺好的,但浔浔不一样,他成绩那么好,有机会上更好的大学就应该上。” “国防科技大学不是最好的军校吗?” “国防科技大学是最好的军校,但毕业之后与普通军校的毕业生相比没多大优势。浔浔真要是想当兵,完全可以先搏一搏,看能不能考上清华北大。真要是能考上,等将来毕业了再去当兵,肯定比直接上军校更有前途。” “大学毕业之后能当兵吗?” “能啊,可以走特招,只要身体健康,视力也没问题,名牌高校的毕业生在部队很受欢迎的。” 韩申打心眼里希望儿子能考清华北大,等的就是韩渝这句话,急切地说:“三儿,浔浔在上晚自习,你嫂子去学校接了,等他上完晚自习回来,你帮我好好劝劝他。” “行,”韩渝就知道他希望浔浔上名校,笑道:“想献身国防有好多方式,不一定非要考军校。我等会儿好好劝劝他,他应该能想通。” 孙子的问题解决了,就剩孙女了。 老韩端起酒杯,低声问:“三儿,菡菡这段时间的成绩怎么样?” 老爷子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 韩渝被问得很尴尬,敷衍道:“还行,这段时间有进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