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二章 时来天地皆同力!(六千字第一更) (第3/4页)
br> 只是天地同力,又是在指什么? 他想不清楚。 但他清楚的知晓,一旦大量赐氏,无论再怎么尊重朝臣的氏,在无形间,也会淡化掉朝臣的‘氏’现在本身带来的荣耀。 这是无可避免的。 只是朝臣又岂会轻易同意? 又岂愿原本身份低微,甚至是低贱的黔首隶臣,一日间,就跟他们平起平坐了,都成为有氏的人? 朝臣不会同意。 六国贵族、豪强、以及士人,又岂会同意? 赐氏的波及面之广,近乎囊括天下,就算朝廷力推,甚至就算始皇当众昭告天下,也根本无法压下被影响群体的不满怨恨。 到时朝廷又能如何? 还能继续强推下去?只怕只能半途而废。 赐氏如此。 提供官吏之职同样如此。 过去为吏条件苛刻,眼下突然开放,这定会引得一些底层不满,尤其这次还挤压的是关东的官吏,关东本就跟朝廷离心离德,这番动作下去,底层岂非更加跟朝廷疏远? 到时六国贵族稍一怂恿,只怕关东就乱了。 这一番折腾下来,岂是大秦之愿? 想到这。 扶苏也是隐隐明白了。 大秦眼下是不适合再有大动作,准确说是不适合主动有动作,唯有等到天下生变,或者有人犯错,朝廷才能抓住机会,名正言顺的出手,也才能在外界主动削减压力下,将这些阻力极大的政令落实下去。 甚至至少少数人犯错都不够。 必须接连有人‘相助。’ 如若不然。 嵇恒的想法只能胎死腹中,根本就不可能落实下去。 因为大秦赌不起! 若是强推 扶苏在脑海想了一下。 他只想到了一种情况,便是商鞅变法时所为,诛杀上百老氏族,继而让变法得以继续,但大秦是不可能这样做的。 父皇立国时便说过,若功臣不能全身而退,又有何颜立于天下? 父皇不会轻易对功臣出手的。 就算出手。 也不可能如商鞅那般疯狂。。 而且出发反而,言而不信,这对大秦的危害同样很烈,两害相较,无论选哪一个,都不是大秦现在能承受的。 只是不对功臣出手,便只有六国贵族。 但六国贵族远在关东,又隐匿于各郡县,踪迹难觅,想针对六国贵族出手,又谈何容易? 而且此举过于损耗人力,反倒会加剧地方动荡。 因而也不太可能。 他实在有些想不到,这天地同力是什么。 扶苏问道:“先生,不知你口中所讲的天地同力究竟指的是什么?朝廷最终能借助的‘外力’有是什么?” “我方才细想了一番,却是找不到任何突破口。” “朝臣不能轻动,不然很容易落得一个刻薄寡恩之名,动六国贵族,又几乎无门,至于动其他似对此没太多影响。” “还请先生明言。” 嵇恒摇了摇头,淡淡道:“这不用问我,我同样不知,大秦当下的情况,并不是我能随意预测的,只能看一步走一步,具体会生出什么变化,又会是那些人致使的,谁也无法推断。”
“甚至很可能就没有变化。” “不过大秦现在有不少钱粮,却可以用钱粮为引,撬动时势变化。” “你今后要做的,便是蓄势,将前路铺好。” “以待天下之变!!!” 扶苏眉头一皱。 他狐疑的看了嵇恒几眼,最终没有再就此多问。 他明白。 嵇恒恐是真的不知。 只是不知变化生在何处,又如何能加以使用?难道只能等着生了变化,再争取时间去将此事利益最大化? 这未免太急了吧? 他拱手道:“按先生所言,当下最要紧的,还是固本。” “即将这大半年囤积的钱粮分发给士卒,用以笼络军心,保证军队稳定。” “同时借此机会,了解军中实情,确定军中士卒是否真有识字算术之能,而后便不可再有动作,唯有等到朝廷、或者地方再生类似‘怀县之事’时,才能继续后续动作?” 扶苏将心中所想一一道出。 嵇恒点了点头。 他平静道:“的确如此。” “眼下关中民心集附,等大量钱财补偿给士卒,军心同样会稳定下来,到时大秦的‘固本’基本可算完成了,但想要再图谋后续,就没有那般容易了,这次之所以能成,是因为天下早就习惯了朝廷的折腾。” “只是过去不会殃及到自身。”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