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零二章 大秦需要文治!(求订阅) (第3/5页)
“大秦学不会关东那一套的。” “越是受其影响,大秦的实力只会越弱,最终在自我怀疑中,整个帝国逐渐瓦解,而后不复存在。” “大秦要的是自己的文化体制。” 听到嵇恒的豪言壮语,即便是嬴政,都不禁有些心惊。 嵇恒的野心太大了。 大到疯狂。 他好奇的问道:“你可知这番话若是传出,会遭至多大的非议?又会遭受多大的憎恶,你就当真不怕死?” 嵇恒笑了笑,轻蔑道:“生亦何欢,死亦何惧?” “我本就死过,又岂会怕死?” “有死本就无足轻重。” “而且我身处咸阳,若在这里都能出事,只怕到时死的人,不会只有我一个人的。” 嬴政哈哈一笑。 他并未就生死过多言语,继续问道:“你所说的新的文化体系又是什么?” 嬴政的神色相较前面已严肃不少。 嵇恒的话,已勾起了嬴政的兴趣,也让他充满了好奇。 嵇恒没有急着开口,举起酒壶,大口的痛饮了几口,这才继续道:“法律从某种程度而言,当是维护道德的底线,所谓道德其实就是公序良俗。” “过去天下遵守的公序良俗是礼。” “随着周王室失权,社会的公序良俗渐渐崩坏,礼制崩塌,但随着孔子著春秋,创立了儒家,同时采取有教无类的教学,儒学渐渐替代了‘礼’,也渐渐为关东诸侯接受,说是儒,其实依旧是礼。” “只是以‘儒’代称。” “两者之间并无太大的区别。” “儒之所以能这么快为关东接受,是因为其本身就是周礼,而关东受周礼影响很深,民众同样,所以关东先天就有儒学的基础,只是改良后的周礼,依旧只适合驭民,并不适合治国。” “随着天下格局渐渐明晰,关东诸侯为了安民,也为了自身政权稳固,便开始有意在底层宣扬礼学,继而让儒家渐渐势大。” “但礼也好,儒也罢,都没有具体标准。” “一切随心。” “就算是君主也难以掌控标准,甚至可能遭至反噬,为天下所谓的‘公序良俗’所逼迫让步。” 闻言。 嬴政目光微沉。 这同样是他不喜儒家的原因。 当年他设立博士学宫,启用了不少的儒生,然则这些儒生却借着各种典籍,不断抨击大秦政策,俨然把自己视为道德化身,将自己置于律法之上。 而这也是彻底激怒了他。 最终。 他选择了抛弃儒家。 只是儒家在关东影响很深,就算是他,也不能真的将儒家连根拔起,也没有办法做到连根拔起,只能尽量的打压。 他很清楚。 嵇恒说的是真的。 嵇恒去到案前,一屁股坐了下去,继续道:“这几个月,扶苏给我借了不少的秦史,我也算勉强恶补了秦国历史。” “秦的历史跟中原是不一样的。” “或许是有跟戎狄杂居的影响,亦或者因为长期的积贫积弱,秦人骨子里更为务实,相较于关东盛行的唯心,秦更注重与唯物。” “也更注重实际。” “与此同时,也更功利。” “两者更有好坏,也各有千秋。” “只是就大秦而言,坚持固有的属性,或许更为合适。” “关东跟关中文化差异,在这一百多年间,已有了很大的差距,就算是最为广泛宽泛的大一统之政,尚且阻力重重,想将秦人的务实习性让关东接受,只会更加艰难。” “甚至就不可能做到。” “即便大秦以武力,以强令的形式。” “依旧做不到。” “但大秦想要真正坐稳天下,就必须要进行文化统一,因而硬的走不通,那就只能走软的。” “从术的角度!” 听了嵇恒的话,嬴政若有所思。 屋外风声沙沙作响,吹的枝头乱晃。 嵇恒深吸口气,缓缓道:“而这便是我让高等人编纂教材的原因。” “他们是秦人。” “编纂的教材一定偏向秦人。” “而且他们一直待在深宫,接受的是最为优良的教育,所见所闻基本都是最为美好的一面,由他们来编纂,编出的东西也最容易为天下接受。” “文治便在于此。” “通过这些最简单最直白的东西,将秦人的文化知识灌注给关东,不过这需要时间,最开始只能用在关中,巴蜀这些秦国故地上,等到后续军中有越来越多关东民众获得爵位,在借此放开限制,开始向关东传播蔓延。” “润物细无声。” “教化同样是悄无声息的。” “此外。” “成人的思想早已固定,想改变很是困难,因而教学真正教的是七至十三岁的少年,在几年时间的潜移默化下,大秦的唯物主义,也将会真正在天下扎根,等到天下人人识字之时,大秦固有的文化,早已在天下根深蒂固。” “大秦的文治也就彻底功成!” “非是礼,非是儒。” “而是法!” 嵇恒的声音在屋中闯荡。 四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