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六十四章 第三次大争!!!(求订阅) (第1/3页)
第265章第三次大争!!! 暮色时分。 咸阳宫传出一道政令。 将于三日后,召开廷议,议天象预示。 这则告示一出,咸阳瞬间雷动,这段时间城中有太多拆解,各种拆解也早就传遍了全城,加之各方附会,城中俨然流言成灾,而且朝廷始终未做任何表态,也让这股流言风行。 眼下朝廷终于正视,这让城中甚嚣尘上的流言之风,稍微缓解了一些。 然依旧很是猖獗。 西城。 嵇恒围坐在火炉旁。 他自是听闻了这个新鲜出炉的政令。 对此,他丝毫不意外。 不过相较于城外的杂然,他倒是显得很是平静,非是已知晓始皇的决定,而是对将要发生的事,实则早已预知到了一二。 这其实是又一次法儒之争。 历史上,道儒两者在东汉就发生过这样的争辩,即是白虎观会议,那也是黄老学说最后的辉煌,从那之后,黄老学说彻底一蹶不振,消失在了历史长河。 然很多人不知。 那次的争辩实则是道家赢了。 不过所谓的胜者,也仅仅只是在学术角度,站在历史的角度,无疑是儒家大获全胜,从那次廷议之后,儒家彻底控制了天下思想,道家被彻底驱逐出朝堂,相关的典籍,也被列为了禁书。 这便是历史有趣且残忍的地方。 对于白虎观会议,嵇恒第一次听闻时,心中还是很惋惜。 只是在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却没有再这么认为了,他认为黄老学说被赶出朝堂,其实是必然的,即便当初王充近乎是扛着棺材写下了《论衡》,也几乎将汉朝的大儒全部驳斥了一番,实则依旧改变不了分毫。 因为经过上百年儒家的教化,天人感应早已深入人心。 满朝大臣大多都受了儒家影响,因而那次的争辩,看似只是争论一场天灾,实则早就变成了政见分歧,这是你死我活的斗争,王充孤身一人,就算满身是嘴,能说的其他人无言以对,也根本撼动不了早已成长为参天密林的儒家朝堂。 失败是必然的。 以一人之身,妄图撼动整个官场,这根本就不可能。 也不现实。 至于后续黄老学说被封禁,也自是在情理之中,因为这是政见路线分歧,无论哪一方最终取胜,都会做同样的选择,赢者通吃,只不过黄老学说后续的补充太慢了,天下早就为儒家教化控制,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天下转向,那就意味着,满朝大臣都成了异见者。 因而无论那场争辩的结果是如何,道家都注定不可能再回到朝堂了。 一步慢步步慢。 王充的出现,更像是道家的垂死挣扎,但在挣扎过后,便是彻底的沉寂,道家彻底从华夏朝堂中隐身,也逐渐为儒家影响。 或者说。 那场争辩本就没有意义。 只是在后世人看来,多了几分悲惨色彩。 也徒增几分叹惋。 嵇恒手捧着一个陶碗,感受着碗身传来的温热,淡淡道:“历史上是道儒相争,这次是法儒相争,只是相较于过去儒家对天下的影响,现在的儒家影响力远远不够,但大秦也早不是过去的秦国了,经过四贵的乱法,吕不韦的义兵、宽政,加之不少朝臣或多或少受了《吕氏春秋》的影响,这场争辩其实未必就能轻言定下。” “注定要进行一番唇枪舌战。” 想到这。 嵇恒也不由感慨。 儒家的生命力当真是顽强。 即便受到了这样的针对,其对天下的影响始终存在。 王道!!! 儒家给自己披的外衣太华丽了。 也太过吸引人了。 但也正因为此,才要越发遏制的气焰,不然一旦儒家再次起势,天下便会重蹈历史的覆辙,到那时天下又会进入到一个修修补补又三年的状态。 天下当是螺旋前进的。 而非是在一条道路上狂奔不止。 嵇恒将碗中热水饮尽,就这般坐在屋中,望着庭前雪花飘落。 胡府。 朝廷的告示刚一公布,胡毋敬立即就得知了消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