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八十一章 谋事在人,成事又岂能由天?(求订阅) (第2/3页)
> 他心有不忍。 只是 扶苏还是坐不住,站起身来,喟然长叹道:“只是嵇先生说的也很实在,这些朝臣已有些跟不上天下的步伐了,继续容留他们在朝中,一定会拖慢大秦革新天下的步伐,而且他们眼下跟尸餐素位,已没有太多区别。” “另则。” “天下过去一直秉承的是世卿世禄。” “如果不将这些官员撤下去,除非这些官员主动辞官,或者是病死老死,不然恐会一直窃据高位,而且等到这些官员老死病死,他们的子弟也早就遍布朝野,久而久之,这些朝臣的理念就会一直把持着朝堂。” “日后想要再改动,无疑会困难重重。” “当年孝公先祖为了推行变法,更是主动放权给商君,容其对阻拦变法的世族大开杀戒,如此才得以让变法得以继续。” “而惠文先祖虽杀了商君,但面对世族恢复旧制度的要求,同样没有满足,甚至还在日后对这些世族进行了更为彻底的打压,自此大秦才真正强大起来,法也真正在大秦树立起来,正是有了这两位先祖的支持,秦国以法立国才没有了异议。” “如今似同样到了这样的节点。” 想到这。 扶苏心中稍定。 大秦的这些变革,从始至终都是始皇权力支持的,朝堂对此争议很大。 从当初的郡县分封,再到后续的焚书,朝堂上真正支持的官员,一直都是少数,由此便可看出,朝臣未必真就跟始皇一条心。 以始皇的威望,尚且需要一己压下,他日后只会受到更多掣肘。 扶苏深吸口气,眼神越发坚毅。 他凝声道:“当年大秦新政是靠两位先祖鼎力支持,将一些顽固保守的旧族彻底清出朝堂,这才彻底奠定我大秦日后强盛之基,眼下大秦面临的局面跟先祖面临的何其相似,我又岂能因这些朝臣为开国功臣,就对他们报以宽仁?” “当年商君是靠杀。” “眼下大秦确是不用了,只是要将这些人请出去!” 一念至此。 扶苏陡然愣住了。 他目光悠悠的看向殿外,在这一瞬间,他的目光似飘到了西城一间屋舍。 他这次之所以能这么快想清楚,实是想起了当年两位先祖所为,而之所以能这么快想到,其实还是得益于嵇恒之前提醒的‘读史’,不然他固然对秦国时的一些事情有些了解,却也绝对看不到这般通透。 扶苏感慨道:“嵇先生,若非知晓你淡泊名利,不然你的这些举止,实在令人害怕啊。” “世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而你似都算到了。” 另一边。 阎乐神色悠然的坐在屋中,品尝着侍女泡好的冒着热气的香茗。 而他身前站着一个三十出头的中年人。 此人穿着一身黑衣,体型相较消瘦,头顶束着黑布,只是眼色显得很阴冷,此刻正一脸恭顺的候在阎乐身前,静听着阎乐的吩咐。 阎乐没有急着开口。 只是在一旁品着香茗,等将手中茶水喝了大半,这才念念不舍的放下,摇头晃脑道:“这嵇恒当真是有些东西,竟能发现茶水这般东西,虽入口微涩,但稍加品尝,却是能尝到一股甘甜浸口。” “真是别有一番滋味。” 听着阎乐故装清雅的姿态,徐社眼底深处露出一抹不屑,然现在人在屋檐下,也不得不低头,只能一脸谄媚道:“那嵇恒也就运气好,这东西天然生成的,之前只是不为人知,而他刚好傍上扶苏,这才得以传入宫廷,算不得什么。” 阎乐淡淡的看了徐社一眼,嘴角的轻蔑完全不加遮掩。 徐社出身徐氏,是徐福的胞弟。 只不过两年前徐福因炼制毒药的事被发现,连带着整个徐氏都被株连,而当时徐社正好在外地,又被人暗中传了信,这才勉强逃过一劫,尽管如此,徐氏也彻底没落了,家族基业被全部夺走,而他更是如丧家之犬,只能东躲西藏,朝夕不保。 而徐社过惯了丰衣足食的日子,在外面躲藏的日子又过得实在潦倒,最终实在憋不住跑回了咸阳,想寻求一些人庇护。 那时阎乐正因受牵连,被免了官,本就对徐氏的人不满,因而特意把徐社留下了,只是他当时留下徐社打的并不是接济,而是想借机打击折磨,好让自己狠狠出口恶气,只是自己收留徐社的事,很快就为赵高知晓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