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抚大秦_第三百零六章 虽千万人吾往矣!(求订阅)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零六章 虽千万人吾往矣!(求订阅) (第1/3页)

    第307章虽千万人吾往矣!

    “这是为何?”扶苏侧身虚手,不禁看了看嵇恒。

    嵇恒淡淡一笑,侃侃道:“更法对一个国家的要求很高,因为更法会面对极大阻力,不仅有来自朝堂的,也有民间的,若是朝廷没有强劲的实力,是很难将改革推进下去的,如此情况下,贸然更法,只会引得天下大乱,各种逆反分子私下串通,到那时,天下不乱才是怪事。”

    “而这便是更法的难度。”

    “所以眼下谈及什么更法,都只是空谈,根本就实现不了。”

    “大秦对天下的控制力不足。”

    “甚至.”

    “大秦朝堂也非是上下一心。”

    “而这便足以看出商鞅跟秦孝公的不凡,即便如此,当年商鞅推行变法,也受到了很多阻力,只是当时秦孝公把持朝政,并不为外界所动,最终借助法制,将这些老世族给清理掉,继而才得以保障变法继续推进。”

    “只是秦孝公之做法,大秦眼下并不能效仿。”

    “也不能这么做。”

    扶苏正襟危坐,毫无开口想法。

    嵇恒轻笑道:“原因也很简单,一来始皇说过,若是功臣不能全身而退,自己又有何颜面于世;二来天下刚刚一统,大秦就对立国功臣下手,这般卸磨杀驴之举措,会让天下其他仕秦之人如何想?又岂敢再那么尽心尽力为秦效力?”

    “诚然。”

    “大秦历史上是有发生过这般的冤杀。”

    “但这是少数,甚或偶然。”

    “比如秦惠王杀商鞅,与秦昭襄王杀白起,两桩便是明显的冤案,但两者之冤杀,跟当下大秦行杀伐,意义完全不同,当时商鞅白起,都是功业大成后被错杀,也仅仅是错杀,并未因此动摇用人路线,然大秦眼下若是兴杀伐,便注定会屠刀不断,这又岂会不让人胆寒?”

    “而且一旦开了杀伐之口,朝堂日后岂能消停?”

    “长此以往,又岂能安稳?”

    “一旦双方政见出现歧见,就大动刀戈,日后朝堂必定人人自危,明哲保身之士将会越来越多,到时大秦还有直言规谏之臣?”

    “再则。”

    “就算将这些人杀了,朝廷又能替换何人?”

    “无人可换。”

    “大秦朝堂陈腐太久,动朝堂臣子意义不大,首要其实是提拔地方士人。”

    “所以大秦最好的选择,便是徐徐图之,从四方着手,不断培植自己亲近的势力,等到日后大权在握,再将这些老臣、功臣以一个体面的方式,清退出朝堂,继而彻底掌控朝堂,如此才能真正的开始更法。”

    “故而有了我提出的求贤令。”

    “另外。”

    “官员的任用,不在于忠诚与否,而在于能不能做事。”

    “只要能做事,那便是好官。”

    “这也就是《商君书》提到的‘以jianian民治善民’。”

    “《韩非子孤愤》云: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枉jianian;人臣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非谓重人也。重人也者,无令而擅为,亏法以利私,耗国以便家,力能得其君,此所为重人也。”

    “而君主要做的。”

    “远听而近视,以审内外之失。”

    “省同异之言以知朋党之分,偶参伍以验以责陈言之实;”

    “执后以应前,按法以治众,众端以参观。”

    “士无幸赏,无逾行,杀必当,罪不赦,则jianian邪无所容其私。”

    “.”

    嵇恒的声音已悄然停下。

    扶苏低垂着头,不断思索着嵇恒所说。

    嵇恒并未表露自己的观点,只是借韩非子之文章,来表露对臣子的任用,以及君主对臣子的审视,最终究其根本,便在于大秦其实根本就不用在乎这些臣子是不是有异心,人都是逐利的,只要臣子能按律做事,符合君主的利益,那便能委以重任,如若不然,就不要轻易重用。

    更重要的是尊不尊法!

    沉思良久。

    扶苏颔首道:“扶苏记住了。”

    嵇恒微微点头,继续道:“等将四方之官吏提拔至朝中,到时便可借各种借口理由,将当下的朝臣给驱离出朝野,不过要给予一定的体面,他们毕竟为秦奋斗一生,有功劳也有苦劳,当得起朝廷厚待,而且朝廷如此厚待重臣,也能让其他新晋臣子更有动力。”

    “只是想变法又岂止这么简单?”

    “商鞅最终法令能够落实,最终还是要落到立信跟立威。”

    “世人大多都知晓徙木立信,但若只是搬运一根木头就能立信,那取信天下人也太过容易了,徙木立信只是一个开端罢了,秦法真正确立起来,其实是立的法度,在军功爵制下,大秦真的做到了赏罚分明,也真做到了一视同仁,同样也做到了律法说的公正严明,甚至为让世人信服,更是颁布了一些律令,将一些机要信息公开。”

    “而这才是大秦真正的立信。”

    “至于立威。”

    “同样如此。”

    “非是世人惊惧的弃灰于道者黥。”

    “也非是惊叹的商鞅诛杀秦国大量世族,甚至不惜劓刑太子之师。”

    “真正立威立的是重刑。”

    “以刑去刑。”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