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一章 治理!有治,还要有理!(求订阅) (第2/3页)
r> “如今这个危机并没有爆发,因为大秦缺少钱币,而且很长一段时间,至少数十年内,大秦都不会面临这种问题,因为随着大秦对天下控制力加强,地方的需求会不断扩大的,即便货币大量铸造,朝廷征收的大量商税,也会将这部分超发的货币消化掉。” “钱币的质量越来越高,铸币的利润就越来越低,也能一定程度降低供给。” “再加上等到天下真正安宁下来,各种制度逐渐完善下,国库便会开始疯狂的存钱,像个貔貅一样,只进不出,也会减少货币的流通量,但这种局面是不持久的,一旦开启战事,或者是朝廷有什么重大的工程要启动,便会对天下大撒钱。” “天下钱币流通量太大,也就会导致通货膨胀。” “这的确会稀释持有者的财富,但最终受害的还是底层民众。” “这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钱少了不够用,多了会伤害到天下,但那个度却很难把控。” “大秦有一条律令,便是可以通过献钱币来获得爵位,这也会导致,贵族贪官污吏,之前靠着铸钱聚敛巨额的财富,到日后再用交钱的方式,来逃脱法律的制裁,甚至是对抗朝廷。” “律法同样要与时俱进。” “治理,治理。” “除了‘治’,还要有‘理’。” “若是‘理’跟不上,所谓的‘治’,便是无头苍蝇,蒙头乱撞,早晚会出大问题的,而‘治’是官府需要去解决的,但‘理’却未必要落到官府头上。” “而是当落在‘学室’上。” “不过我并不喜欢‘学室’,因为学室是培养官吏的,大秦需要提出并完善‘理’的,当是另外一个场所,我更愿意称其为‘太学’。” “太,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 “大秦需要这样的一座纯学术类的‘太学院’。” “这些人求的不是官,而是天下道理,这跟政治无关,而是关乎着世界宇宙的运行,洞悉宇宙之规律并为天下所用。” “治是实践,理是理论。” “唯有理论跟实际结合,才能让大秦走的更远,而非是盲人摸象,根本不知自己在摸什么。” “就以货币来讲。” “想要治理其实很容易。” “等到天下安定,以秦军之实力,足以压制关东,到时强行收回铸币权,天下又有谁有异议?若有,杀了便是,若是还有地方势力不甘心,私下偷铸,或者是朝廷不放心,认为这些贪官污吏、富商豪强聚敛了太多财富,已经能够威胁到朝廷,大手一挥,直接摧毁便是。” “天下谁敢有异议?” “治就这般。” “但如何将天下理顺,如何让天下经济走向正轨,让天下始终朝着一个正确却合适的方向进发,这就不是拍脑门都能确定的,也不是生出个什么想法,下到政令,就能让天下按照自己预想一般进行,这是不可能的。” “始皇做不到。” “你做不到,其他的秦皇帝也做不到。” “天下也无人能做到。” “因而这时就要集天下之所长,让一部分人去替朝廷想一些‘理’,然后朝廷再根据这些‘理’权衡利弊,最终以最符合朝廷预想的去推行。” “如此才能最大限度的不走错路。” “或许这些编织‘理’的人未必真就符合实情,但在一代代人的补齐下,这些‘理’会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充实,留给大秦改善的机会也会越多。” “不要太过迷信个人智慧。” “群策群力才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 “治理天下,靠官吏就足够了,但天下是会变的,就如这天气一样,时刻在变,有朝一日朝廷跟不上变化,或者彻底抑制不住变化,那天下自会乱起来,而且会乱的一发不可收拾,光靠官吏是治理不好天下的。” “官吏是只懂治的,他们大多不懂‘理’。” “理关乎着天下发展。” “发展才是天下和平阶段的常态。” “只不过大秦过去并没有考虑过,甚至始皇也没有考虑过,始皇所想,仅仅是沿袭旧制,大力发展农业,同时遏制商业手工业,让天下尽可能的保持在过去的状态,如此一层不变的情况下,大秦可轻而易举的坐稳天下。” “然而这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