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三十章 陛下今日必须死!(欠一章) (第1/3页)
李斯面色一沉,冷声道:“你这是何意?我李斯乃大秦丞相,自当辅佐扶苏殿下。” 赵高轻笑一声,不置可否道:“丞相有辅佐扶苏之心,但扶苏未必有接纳丞相之意,扶苏殿下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我说的可有错?” 李斯默然不语。 赵高摇摇头,继续道:“丞相,你我同朝为官多年,也一直在辅佐陛下,又岂能看不出陛下的政治布局?” “从一开始,陛下就在有意培养扶苏,知晓扶苏涉世不深,没有自己的班底,因而便让扶苏早早跟蒙氏交好,一方面是为了加强扶苏跟蒙恬的关系,让蒙恬以及军方能为扶苏所用,在其即位后能稳定朝堂,另一方面又一直压制着蒙氏,为的便是扶苏上位后,能更好的掌控蒙氏。” “然正因为此。” “等扶苏继位后,蒙氏定会受到重用。” “到时朝堂还有丞相立足之地?” 赵高神色冷淡,轻蔑道:“丞相不语,那我便再问丞相几句。” “丞相自料能孰与蒙恬?功高孰与蒙恬?谋远不失孰与蒙恬?无怨于天下孰与蒙恬?扶苏旧而信之孰与蒙恬?” 一连五问,却让李斯哑然。 良久。 李斯幽幽道:“此五者皆不及蒙恬也。” 赵高冷笑一声。 他这五问,前三个都是个人能力,暂且不论真伪,第五点是直指扶苏跟蒙恬的亲密关系,但最关键的其实是第四点,蒙恬三代从军,杀伐无数,而李斯长居朝堂,不涉军事,却比在军中的蒙恬更有怨于天下。 这才是最让李斯不安的。 赵高太了解李斯了,也知晓李斯最怕什么。 李斯有能有才。 却惟独最担心为君主抛弃。 继而让天下一切积怨,都归于他李斯一人之身。 李斯惜身又贪权。 正如当年淳于越向始皇提出尊重六国传统,恢复分封体制时,李斯的反驳。 ‘谬其说,绌其辞,乃上书曰:“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是以诸侯并作.” “今陛下并有天下,别白黑,而定一尊;而私学乃相与非法教之制.如此不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 “若有欲学者,以吏为师。” 李斯从始至终都力主坚持秦国军国传统,这份上书更是致使秦国体制、文化进一步推广到六国,引发了关东民众的强烈不满跟争议,也是从那时起,大秦朝野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分野。 李斯也因而为天下怨。 赵高冷声道:“扶苏上位后,丞相恐很难继续待在朝中了,而扶苏这些年所为,意欲何在?便在于弥合天下,而天下为何会呈现这般割裂,很大一部分原因便在于丞相当年的建议,此等问题,必不能归于陛下,因而只能落到丞相身上。” “故丞相结局早已注定。” “不怀通侯之印归于乡里,明矣!” “扶苏的确有改变,然其本质,终不如我等法家势力。” “而今扶苏在天下cao行的诸多事宜,也多跟法家相悖,在地方兴初级学室,却不以‘以吏为师’,大肆启用军中士卒,将大秦旧有学室制度,视若糟糠,一心着眼钱财,毫无半点正义可言,停长城、停阿房,减徭役,宽仁天下,却是跟商鞅法背道而驰,导致天下乱象频发,更是为了安抚天下,不得不下放铸币权。” “恶果种种,总需有人承担。” “最终。” “承担的人选只能是丞相你。” “扶苏的确有亲近法家之心,但他终不明我等法家之学。” “长此以往。” “法家势力只会在朝中越发式微。” “离开了法的大秦,还能是大秦吗?丞相愿意见到这样的大秦吗?” 赵高再次发问。 这时。 李斯目光深邃的看向赵高,结合之前赵高所说,已猜到赵高的心思,冷笑道:“赵高,你不用说这些话来蛊惑我,你究竟打的是什么主意,你莫非还想废殿下储君不成?!” 赵高目光沉重。 他并未直接说明,循循善诱道:“丞相,当时陛下巡行,我无意间曾见过丞相从陛下车辇中离开,当时的丞相失魂落魄,一副失意模样,而巡行归来后,丞相在朝中已鲜少说话,这不是我印象中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