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九十一章 变数已至,未来已来!(求订阅) (第1/2页)
一个月的时间过得很快。 昔日博士学宫的旧制,如今已被清理完毕。 重新挂上了门匾。 改制府。 萧何、陈平等人,在后面大半月,基本都在里面办公,在后半月,巴蜀的李二郎,关东的公输让等人也陆续到了,每个都获得了一个不小的办公地。 只不过作为主官的嵇恒,除了当日朝会结束后来了趟,此后便没有来过。 倒是张良。 在后半月不时前去。 只是张良毕竟身份有些特殊,萧何、陈平等人,也都下意识跟张良保持着一定距离。 张良也不在意。 除了询问一下基本情况,便就是在改制府里打探朝廷消息。 不得不说。 临近皇城,各路消息,听的总是比外界要齐全,也更快速,至少在这半月里,张良对北疆的情况有了一个较为具体的认识,对于嵇恒所说的‘经济战’,也有了不小的认识。 在大秦跟匈奴互通商贸下,大秦对外表现出的是很需求牲畜。 尤其是牛羊。 在最初一两年,更是高价收购。 故匈奴人见有利可图,在后续几年,都将很多草地,用来放牧牛羊,以换取高额回报。 大秦一直信守承诺,但凡匈奴人以千头数量的牛羊来贩售,都能卖的一个不小的高价,然若是数量低于千头,则只会落入到边疆的小商贩手中,而这些小商贾惟利是图,斤斤计较,最终会不断压价。 因而后续几年,匈奴各大部族,其实都有所调整。 主要以大量畜牧牛羊为主。 而这自然要抢占到其他部族的cao场。 这无疑也挤压到了其他小部族的生存环境,甚至匈奴大部对于小部族的吞并还因此快速了,而这一切都只是为了跟大秦互通商贸,在有利可图之下,匈奴很多草场都变成了牛羊的放牧场,马匹数量也随之减小不少。 随着双方互通有无,牛羊的数量越来越多。 大秦朝堂开始有意压价。 而这直接导致了草原的牲畜价格大跌,草原原本就是为了贩售才畜牧这么多,眼下这一被压价,整个草原的经济状况,陡然的急转直下,卖不出去,就要一直消耗草场。 加之又遇到几次有一定规模的旱灾跟雪灾,这更是让草原本就捉急的情况雪上加霜。 最终。 一番清点下来。 匈奴人贩售一头牛羊给大秦的利润,相较过去几年的付出,实则是入不敷出的。 在各种抱怨下,匈奴人不干了。 也就有了这次南下。 在张良关注北地的情况时,萧何跟陈平也注意到了。 两人在一番深思后,也发现了这点端倪。 相较于陈平跟张良,萧何对内政方面更精通跟熟练,很轻易的洞悉到了其中的关键,互市,本质上是相互的,但大秦地大物博,中原若是真的论起来,是更需要草原的马的,只不过大秦偏偏并不怎么缺马。 倒也不是不缺。 只是大秦对养马很擅长。 大秦立足关中的秦非子就以养马而擅长。 后续几代君主,也或多或少靠‘驱车’或者给周王室送好马,给自己积攒下的基业,因而养马这门手艺大秦皇室是很看重的。 这就导致大秦对马的需求量并没那么高。 大秦对匈奴索取更多的是牛羊等rou类,这就导致匈奴掉入到历史上管仲针对小国的那般算计,只不过匈奴人反应过来太迟了。 仅仅是通过商贸,其实是达不到效果的。 其中的关键是长城。 在某种方面,这时的长城不再是军事设施,而是更接近一种贸易壁垒,大秦通过长城,将中原跟匈奴的贸易线路跟交易节点死死的控制着,让匈奴没办法讨价还价。 这只是其中之一。 大秦跟匈奴互通商贸,还有一点很关键。 参与之中是有商贾的。 而且是大商。 这些大商贾跟过去不一样,这是背地朝廷控制的,而这些人深谙经商之道,所以对于边地可能串通匈奴的小商贩进行了围剿,继而保障了贸易的主动权,死死被抓在了大秦手中,而通过早期的高价,也逼死了那些小商贾。 从而形成了‘皇商’的一家独大。 店大欺客。 从始至终,大秦跟匈奴的商贸,主动权都牢牢被抓在大秦这边,匈奴根本不能反制,大秦可以不换匈奴的牛羊马,但匈奴却难以承受没有茶叶、盐巴、丝绸之物。 如此一来。 ‘逼反’匈奴,也是大秦可cao纵的。 想到这。 萧何面露一抹骇然。 他已察觉到了一些不对劲。 如果真是朝廷在逼着匈奴‘反抗’,继而导致了这场南下劫掠,那是否也意味着韩信的北上,也是在朝堂的预谋之中? 就是为了扶持韩信‘上位’。 继而打压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