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之强汉皇权_第一百八十章:加冠赐字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八十章:加冠赐字 (第1/2页)

    第195章加冠赐字

    中平三年,绝对是刘寒最重要的一年。

    因为今年,他有两件人生大事要做,一是弱冠,二是成婚。

    在古代,成年男性的标志就是戴着符合自己身份的帽子,称为“冠”;女性则把头发盘起来,然后用簪子固定,称为“笄”。

    《说文解字》对“冠”的解释为:“弁冕之总名也。”

    在古代首上之服,即首服,总称“冠”,是古时贵族的首服,又可细分为冠、冕、弁等类型。

    《礼记冠义》日:“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故日:冠者礼之始也。”

    当一个士族的男孩二十岁成年时,他的父亲就会邀请自己的朋友,或是乡中有名望的人士前来家中,在家庙里为这个孩子加冠行礼。因此,男性的成人礼便称为“冠礼”。而女性则最迟在二十岁举行“笄礼”。

    加冠的第一步,布席告祖、筮卜吉期。

    父亲用蓍草排列爻象,为孩子占卜进行典礼的吉日。占到好日子后,父亲便会亲自登门拜访友人,请他们来出席自己孩子的成人礼。

    选定吉日刘寒不用cao心,洛阳有人挑。

    至于邀请来宾,需要请吗?谁敢不来?

    至于请人的时候要拜请,更不可能!

    谁敢受皇帝拜礼?

    筮日、戒宾、筮宾、宿宾及赞冠者,都不是事。

    加冠者肯定是皇帝,赞冠者是老师郑玄。

    在郑玄眼中,刘寒是他这一生中最满意的学生。

    身在并州多年,刘寒加冠这样重要的事情,自然不会错过,中平二年的时候就前往洛阳准备了。

    他清楚,这些年若没有刘寒,自己很有可能要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毕竟,他是党锢名单上的重点,肯定有诸多不便。

    还有,此次黄巾之乱,从未波及到并州,也是刘寒的功劳,自己家乡青州,即使到了今年也依然有黄巾,自己年纪都这么大了,如何保证生命安全?

    这些,都是刘寒带给他的便利。

    中平三年,二月初二。

    这是刘宏为刘寒加冠定下来的日子。

    这一天,刘寒从大早上就被叫醒,开始准备了。

    前一天的傍晚,在太庙门之外。皇帝就立于门东,太后、皇后及众宗亲在其南稍后,西面,北为上。宗正及众官员身着官服,立于太庙的西边,东面,北为上。

    协助行礼的摈者向前请行冠礼开始的具体时辰,皇帝告曰:“天亮时分行事。”

    摈者告于众亲属及众执事。

    一早,设置洗正对着屋东的前翼,即垂直的南方,与堂之间的距离和堂的深度相等。水置于洗的东边。陈三加服于房中西墙下,衣领朝东,北为上。

    进入太庙后,内侍将梳子、发巾从侧室中搬出,放到行加冠礼的席子边上。

    随后,刘寒再从侧室中出来,与宾客见面。

    皇帝先请刘寒在加冠的席子上坐下,以进行第一次加冠。

    士人的冠礼一共要加三种冠。

    三加,以喻其志。

    古代成人有特定的服装,一般是衣裳加冠冕配合成套的,且以冠为至尊。

    《小戴礼问丧》云:“冠,至尊也”。

    因此,加冠仪式即为冠礼的重要部分,由三“加冠”、三“易服”和三“祝辞”组成。

    赞者先为刘寒梳头,再用帛将头发包好,等待刘宏的到来,刘宏上来之前先到西阶下洗手,以表对冠礼的敬重,然后上堂到将冠者的席前坐下,亲手将其头上包发的帛扶正,然后起身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