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章 最后一次演讲! (第1/3页)
那是特殊的一天,因为就在那天,有着人性演说家之称的江海柏江大教授,举行了他一生中最后的一次演讲。 那时的场景极为的壮观,听众数千万之多,人山人海的。 大多数人都是看客,只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来凑了这么一个热闹。当然,也不排除有一些真正的信徒。 为了这些少数人,他就不后悔自己做的这个决定。毕竟,自己从来都不孤独。 在工作人员紧张而有序的准备下,他来到了走廊处,望着周围忙碌着的人群,又望了眼单位领导们眼中的不甘和无奈,然后对着他们投过来抱着最后一丝希望的眼神,很坚定地笑了笑,然后缓缓地摇了摇头;最后在他们绝望的叹息声中,登上了演讲的舞台。 说实话,这个舞台他已经相当熟悉了。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原本不应该紧张的他,此刻却没来由地紧张了起来。 “大概是因为今天演讲和人生的双重意义上的特殊性吧。” 他这样想着,然后以一笑掩饰过去自己的紧张,目光坚定而深沉地扫视着台下满满的闹哄哄的人群;在明了自己的儿子为什么会有着对于语言和人性的厌烦之余,也更加清晰了脑海中对于人性之恶的自修内容。 他没有要主持人的开场白,而是直接走上了舞台。 他一开始就那么安安静静地待在舞台的正中央,用他的那双透露着人性演说家应有味道的眼神打量着场下的听众,不言不语。 听众们开始陆陆续续注意到了他的存在,纷纷停止了交谈和叽叽喳喳的交头接耳。 周围的闹腾味道仍旧弥漫在人群之中,太阳并不是很烈,但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从那种闹腾的氛围里转到安静的氛围下的情况下,在极短的等待中,每个人的内心都不免是浮躁不定的,傅斯年也是如此。 他感到口渴难耐,极度期待着江海柏的开讲,似乎那一刻注重的不是即将到来的演讲,而是一种打破宁静的外在力量。 而这种力量,便是声音;是演讲的声音,是江海柏的声音。因此,不得不令人敬佩和赞叹江海柏演讲技术的纯熟和高超啊。 终于,在大概三分钟之后,江海柏用他那透露着人性演说家味道的声音,打破了这周围死一般的寂静,顿时一片死里逃生和解脱的呼吸声此起彼伏着;不是很显眼,但是从听众的表情中能够很明显地感觉到那种滋味。 江海柏似乎知道听众们这样的表现和情况,也似乎明白在这样的情况下听众们的注意力是不可能集中到他的演讲中来的。所以,他是这样开场的: “大家好,我是江海柏,今天的演讲者。” 他做完了自我介绍,然后又静静地站在了舞台中央,不言不语。在等待听众缓冲的过程中,得到了一片如潮般的掌声。 掌声持续了有一段时间了,然后又重归寂静,江海柏也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正式开始了他今天的演讲。 “今天演讲的题目,我不打算提前告诉大家;而且我这人你们也知道,向来是一视同仁的。 所以,请你们放心,你们和这个世界上的其他人一样,都不知道我今天要演讲的题目是什么。 现在,我想要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演讲的力量?’” 讲到这,他便将询问的眼神投向了听众,并暗自走动了起来,从讲台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然后在逐渐热闹又逐渐安静下来的氛围里,又回到了讲台的正中央。 “到底什么才是演讲的力量呢?人们都说,演讲的目的是为了向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传递正能量,而演讲的力量也应该体现于此。我一直以来都是这么做的,也都是这么认为的。 人们冠于我“人性大师”的赞誉,大概是认为我的演讲中透露着人性的光辉吧。 自从我的孩子——江一讪出事以来,我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才是人性?而人性的光辉又到底应该在哪里闪现呢? 著名的人性导师卡耐基曾经分别写过《人性的弱点》和《人性的优点》这两本书,分别阐述了人性美好的一面和丑陋的一面。他认为,人性的弱点来自于忧虑,忧虑是人性的天敌。 我因此认为,他信封的是人性本善的论断,所以,他的作品多半是在阐述如何处理和消除人生活当中的忧虑,这也可看作是他赎罪的一种方式吧。而我,也一直将他的理念奉为神明和我的信仰。 但是,随着我人生当中最大的忧虑的出现,我的思想开始有所改变了。我开始在想,人性丑陋的一面当中到底包含着哪些具体的内容呢? 喝,大家都应该对近期发生的特大连环大学生失踪案件记忆犹新吧?而且大家也应该都知道,我的儿子——江一讪,就是十几位受害者当中的一员。 我的教育是失败的,我从小就向讪儿灌输演讲的思想。 表面上,他在我的这种教育下取得了同龄人不可能取得的成就,但实际上,我正将他往一处深渊里推进。 与其说是那位凶手杀害了他,倒不如说是潜藏在讪儿内心深处的人性之恶杀害了他。 所以在此,我将进行我的最后一次演讲。而在这次的演讲中,我将要讲述之前从来没有讲过也从来不敢讲述的一处内容,那便是人性之恶。” 当他讲到这时,底下的听众一片哗然,纷纷窃窃私语了起来,这是人的好奇心被强烈挑逗起来的征兆。 演讲场面似乎呈现出一种失控的趋势,但是江海柏却依旧不言不语地站在讲台的正中央,一动不动地笑着打量着场下炸开大锅的听众们。 不知道他有没有注意到在较后位置的傅斯年,只是此刻的傅斯年却听到了身旁所有人打探演讲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