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九十四、明朝存亡十大战役之广宁之战 (第2/5页)
,这对于刚刚进入辽南,四处遭袭,政局动荡,物价飞涨,粮食奇缺的大金国来说,无疑是救命的粮草。 二、明在辽西的统帅: 1、熊廷弼沈阳和辽阳的相继陷落,导致明在辽河之东统治的崩溃,明朝的统治者们万分惊恐。痛定思痛,经过反思,决定重新起用熊廷弼为辽东经略兼兵部右侍郎,赐尚方剑,副总兵以下可先斩后奏。也许是为了表示当初罢免熊廷弼的一丝歉意,也许为了表示对熊廷弼的绝对信任,熊廷弼离京赴任之日,天启帝于城外设宴送行,京中所有要员都要陪宴,又赐一品官员服,极尽宠信之能事。 2、王化贞山东诸城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曾任户部主事,正六品。后为右参议,分守广宁。他以右参议分守广宁时,最大的功绩是安抚了蒙古,当然,他所谓的抚主要是用朝廷的钱实现的。萨尔浒大战后,明朝的虚弱暴露在了天下人面前,蒙古林丹汗此时又重新燃起了成吉思汗的美梦,他也懂得广宁城的重要,他不能容忍努尔哈赤独霸辽东,也想在辽东分一杯羹,因此,陈兵边境,虎视眈眈。倘若蒙古再和努尔哈赤一样的闹起来,明王朝的局面会更加不堪。王化贞积极开展外交,稳住了蒙古,解除了来自蒙古方面的压力,对安定边境起了重要作用。现在,史学家们对王化贞责之太多,在广宁失守的问题上,他的确应承担最主要的责任,但他在辽阳失守后的表现还是非常令人称道的。当大批难民涌入广宁时,河西民众人心慌慌,许多大户人家携细软开始向关内逃亡,广宁城大有朝不保夕之感。王化贞在此紧要关头表现非常出色,他安置流民,筹集粮食,收集残兵,布置城防。作为一名朝廷大臣,面对危局所展示出来的胆略和勇气,对士民是极大的鼓舞,广宁城军民的情绪在他的影响下渐渐趋于安定。正因为如此,朝廷才将一个正六品官员破格提升为正四品的右佥都御史,并巡抚广宁。 三、经抚不和 巡抚:是明朝时设立的官职,巡抚,顾名思义就是巡察安抚。即巡行天下,抚军安民。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始设巡抚,但不是固定的官职。永乐十九年(1421),蹇义等26人分巡省,产生巡抚制度。巡视结束,回朝中交任,算是完成任务。宣德五年(1430),于谦、周忱等六人分抚南北宁市(原广宁北镇庙)北直隶等处,从此各省常设巡抚官,并渐成制度。明朝在地方设三司,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布政使主管一省之行政,一般是从二品。提刑按察使为正三品,按察使掌一省之司法,并负责整觞吏治政风,大事与布、都二司会商,报呈抚按,听命于刑部、都察院。举凡有关兵备、提学、抚民、清军、驿传、水利、屯田、招练、监军等均可过问。都指挥使司是一省的军事长官,正二品,官品高于布、按二使,凡有三司联名公文,序衔均在二司之上。巡抚虽非地方正式军政长官,但因出抚地方,节制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实际掌握着地方军政大权,也就是说,在三司之上又多了一个大员,三司的权力大大缩小了。经略:地方上有重大事情时,朝廷往往要派出经略或总督,一般是正二品,其权力比巡抚还大,有时可节制两省甚至五省。王化贞当时是广宁巡抚,熊廷弼是经略,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两位大员。 1、二人级别和年龄相差太大经抚不和中的经是指经略熊廷弼,抚是指巡抚王化贞。此时,熊廷弼是正一品,王化贞是正四品。当熊廷弼已是封疆大吏时,王化贞顶多才是个六品官。熊廷弼于万历二十六年考中的进士,王化贞是万历四十一年的进士,二人在年龄上最起码相差二十岁。级别和年龄决定了熊廷弼的态度,以熊廷弼的性格,他不可能对王化贞太客气,这应当是经抚不和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2、战略布署上差别更大二人在如何对待后金的问题上,看法截然相反:一个主张攻,一个主张守。王化贞的攻用四个字来概括即“一举荡平”。熊廷弼的守也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即“三面布置”。王化贞血气方刚,面对金兵的肆虐,他同辽东民众一样义愤填膺。但是他不顾辽东现状,过于义气用事。《明史》是如何评价王化贞的呢:“化贞为人騃而愎,素不习兵,轻视大敌,好谩语,文武将吏进谏悉不入,与熊廷弼相觕。妄意降敌者李永芳为内应,信西部言,谓虎墩兔助兵四十万,遂欲以不战取全胜。一切士马、甲杖、糗粮、营垒俱置不问,务为大言罔中朝。”当朝廷大军不断调到广宁,王化贞拥兵四十万时,他更是昏了头,他将重兵布署在辽河西岸,随时准备对河东发动全面进攻。他曾说:“今之划河而守者,非为区区河西弹丸计也,将进而抚定四卫,收取沈阳,以渐芟剃耳。顾非舟车并进,前后夹击,不足以穷狡免之xue,而据猛虎之隅也。”意思是说,现在我们以辽河为屏,不仅仅是为了守住辽西这弹丸之地,下一步将收复辽南金州、海州、盖州、复州等四卫,收取沈阳,将奴酋消灭尽净。为此,我们必须水陆并进,前后夹击。不这样就不能捣毁狡猾的兔子的老窝。在全面备战的同时,他还积极展开外交活动:1、说服蒙古出兵相助当时的林丹汗号称拥兵四十万,然而这是个大打折扣的数字,实际上他连十万都没有。林丹汗所说的四十万是蒙古各部兵力的总和,他当时并没能统一蒙古,可调之兵极其有限,广宁之战中,蒙古兵仅有一万余人参战。2、开辟敌后战场王化贞刚就任巡抚不久,便派出一员干将叫毛文龙,率二百人从海上抵达镇江沿海岛屿,开辟敌后战场。毛文龙不负重托,很快策反了镇江城中军陈良策,将后金守将佟养正父子活捉并处死,夺取了镇江城。镇江是明朝时中朝边境上的一个重要军事要塞,它的归属直接影响着朝鲜国的立场。夺取镇江,对坚持抗金的辽东民众是个极大的鼓舞,汤山、险山、宽甸等随之响应,反抗的火燃遍及辽南各地。毛文龙的成功,王化贞颇感得意,而且他从毛文龙处得知,金、复、海、盖等四州的降将也都在准备起事。王化贞错误地估计了辽东的形势,以为汉民们一旦闹起来,必会形成巨大的反金浪潮,将鞑子们赶回建州去。为了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王化贞将策反的对象锁定在了李永芳身上。然而,这个宝他押错了。李永芳不但没策反成,反倒被李永芳策反了自己手下爱将孙得功。表面看来,王化贞的策略是正确的,因为,敌人内部有人策应,朝廷有大兵围剿,里应外合,焉有不胜之理。况且还有可借助的外部势力,即蒙古的四十万大军。王化贞陶醉于自己勾划的蓝图中,在他写给皇上的一封信中写道:“愿请兵六万,一举荡平,臣不敢贪天功,但厚赉从征将士,辽民免赋十年,海内得免加派,臣愿足矣。即有不称,亦必杀伤相当,敌不复振,保不为河西忧。而臣将归老林泉,臣愿足矣。”信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必胜的把握,他甚至夸口说:“仲秋之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